01
莉莉·科尔(Lily Cole)是1988年出生在英国小渔港的一名模特、演员,有媒体用“14岁美到人神共愤,17岁闯入年度富豪榜”概括她早年的成名经历。
但这不是一个出道即巅峰、随后急转直下的烂俗故事。
Lily Cole在街上边走边吃汉堡被人邀请做模特时,年仅14岁。
崭露头角后,时尚界的力捧让她在越来越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17岁时她已是“年度超模”,靠着7000万的身价强势进入富豪榜。
处于时尚奢华圈子里的Lily Cole,本想着再赚几年钱就退休去玩儿的,来自她高中历史老师比尔曼的一封信改变了这一切。
“Lily,这世上除了时尚,还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值得你去追随,金钱到不了的远方,知识会带你去,青春换不来的梦想,书籍会赠与你。”
老先生亲手写了满满3页信,末尾这番充满鼓励和期冀的语重心长,击中了Lily Cole飞扬在高空中又有些没着没落的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完全像变了一个人:
出去做活动休息时她在看书,飞机上同伴们补觉时她在看书,甚至连化妆时,她都会捧着一本书。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奇怪,后来见她一直这样,也就见怪不怪了。但当有一天,她拿出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还是惊呆了众人。
毕业后的Lily Cole,偶尔还会T台走秀,但把她绝大部分时间和积蓄都献给了热带雨林、环保事业、书籍。
她做得最轻松又最有价值的一件小事,大概要数买下查令街十字路口一间老字号书店了——几年前,这家维持了近一个世纪的书店,因主人生病逝世面临倒闭,幸遇Lily Cole出手挽救。
17岁时的重大转折,造就了内外兼修、值得敬佩的Lily Cole。
从此,她不再是浮华世界里一个漂亮的花瓶,她的美经得起时间甚至风霜的洗礼。
不得不说,Lily Cole的老师足够智慧——关键时刻神谕一般的点化,Lily Cole也足够神奇——顺风顺水、可以恣意骄纵、挥霍青春和金钱的人,居然还能听得进“老人言”。
他们共同书写了从一个巅峰再到另一巅峰的美妙神话。
这一番鼓励点拨,万金难买:
有了知识和智慧的加持,Lily Cole可以避免很多年少成名带来的陷阱,此生都将越走越稳健。
02
写作于我,大概是做得最久也最享受的一件事了。早到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而这,也跟一路走来很多人的鼓励密不可分。
最初对写作有好感,大概就源于语文老师们的鼓励。
小学初学作文时,有一篇的评语里有“短小精悍”这么一个词,那是第一次知道有这个词。直到现在,这个词在我心里还是带着光环的、亮闪闪的样子。
后来,儒雅有才的X老师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班里读,朴实文艺的H老师用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评价我的作文,还亲手用棕榈树的叶子编了蚱蜢作为奖品,同学们艳羡的眼神隔着时空还在我记忆里清晰可见。
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下意识地在文字的路上越走越远。
成年后某段主动充电的时间里,我把自己大部分业余精力都给了阅读和文字,这种全情投入直接为我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跃升:精神上的,物质上的,当然,还有其它。
那些年,文字伴我走过寒暑,走过坎坷,走过苦痛,走过绝望,走过一寸又一寸的心路历程。
等某日再次福至心灵,在内心里给自己一个“每天写一点,一直写下去”的约定时,第一年盘点时,就惊喜地发现,有足足25万字呢。
25万字!当时,我自己都有点不相信文档上那个6位数。
写得多了,就会有想展示给人看的“野心”。
某次投稿时,前南方报系大笔杆子热情地收稿发稿,还勉励我:“好好写下去,十年后,你会很了不起。”
这句不经意的勉励,一下子把随意写写的我,推到“十年”这样长的时间轴上。
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特别想知道:如果我真的这样持续写10年,10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
想想都觉得好奇,又有点激动。
就这样,写着写着,某一天突然发现:居然已经5年时间了,居然已经超过120万字了!
近日,又收到一份大大的鼓励,来自一位未曾谋面的擅长画画的朋友。
她说:“一件小事,坚持数年,那它必不是一件小事,就像一棵苗长了五年,那它也必不是嫩芽;这份坚持,在如今这个世界,配得上巨大的荣誉;你所得到的那些荣誉,不管大小,都非来自谁的恩赐,你只不过是不经意间摘了一个你自己种出的果子吃。”
这番鼓励与肯定,让我知道了自己多年来所做努力的价值,很受用,也很感动,平白又多了好几分长久写下去的劲头和勇气。
03
恰逢时机的鼓励,恰到好处的肯定,可以照亮一个人一段踽踽独行的路。
可以让ta勇往直前不再犹疑,可以让ta在适逢岔路时少些困惑,可以让ta在朝着目标进发时更有底气,可以让ta在遇到困难时也坚信自己。
如果你要问我,5年的业余时间里,见缝插针码出的这100多万字怎么来的,我会充满感激地说:
来自那一声声鼓励,来自那鼓励的接力。
这鼓励并不常有,但越是稀缺的东西,价值就越高,自然就越珍贵。
那珍贵,值得用一生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