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是个通假字,通“悦”,喜悦、欣喜的意思。记得上学时老师说,通假字就是指通用的字,大概是在古代人们抄写、印刷过程中,造成的失误的字,一般字形相近。
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是个设问句,但在后来的演化中,变成了带有诙谐意味的一个词儿,表示动作、状态达到了极端的程度,比如说,忙得不亦乐乎。
愠是怨恨恼怒的意思。
这几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岂不是很令人欣喜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吗?
这几句话在论语里是第一段,知名度很高,人人都会背,人人的解读又不是很一样。
很多人加上了自己的体会,比如有人翻译成:学习那些修养自己和利国利民的学问,又能适时的实行,岂不是令人很欣喜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自己的学问道德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及时复习或者适时践行,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上学时老师总用“学而时习之”来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可惜自己很少做到。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作为一个普通人很惭愧,在上学期间从来没有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总是当作苦恼的事儿或不得不做的事儿。参加工作以后,马上把学习丢在一边,很多次做梦都梦到考试时间已到还有一半试卷未答的场景,对学习更是失去兴趣。
有了孩子以后,决心把所谓教育专家的快乐学习贯彻到孩子身上。总是引导孩子多看课外书,不是特别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花大价钱为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
可是上了初中以后面临中考,能否考上好高中就意味着能否考上好大学,不知不觉又对成绩排名等重视起来。高中面对高考,更是彻底放弃了快乐学习的做法,逼着孩子玩命学习,算是认识到圣人就是圣人,一般人真是学不了。
在古代限于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人们交往。但难度很大,相隔很远的朋友难得见面,通信一旦有朋友从远方而来,那种高兴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现在车船飞机都很方便,手机都能视频通话,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很多,但也没有那种朋友见面惊喜万分的情景了。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日益冷。冷淡。只有真正交心交命的朋友相见,才有那种不亦乐乎的感情。
古人其实也是很喜欢出名的,都想扬名立万,都想“天下谁人不识君”。现在人们为了出名更是不择手段,因为那意味着金钱、地位、荣耀等等。听说,现在终南山里的隐士又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走古人“终南捷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