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开《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虽然没看多少,还是看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父母虚假的接纳会让孩子产生困惑,因为孩子们收到的是“混合信息”或者说是“矛盾信息”。
关于接纳
我之前给家长讲课讲到了关于“无条件的接纳”这个概念,拿婴儿期的宝宝哭了,妈妈来的次数为例。宝宝哭10次妈妈出现10次,宝宝哭10次妈妈出现五六次,宝宝哭10次妈妈出现一两次,宝宝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
如果妈妈10次都出现了宝宝就得到了无条件的接纳,如果妈妈出现了五六次就会怀疑,如果妈妈只出现了一两次甚至没出现,宝宝就比较确定妈妈不爱他了。
这本书里出现的“混合信息”和“矛盾信息”刚好让我能更好的解释这部分内容。
事实上,父母给到孩子的信息是否清晰很重要,要么接纳,要么不接纳。就怕口是心非,嘴上说接纳,心里却有不接纳的声音,结果孩子会从父母的语言、语气、表情、动作判断出:爸爸妈妈明明嘴上说同意,可是表情动作看不出来是真正同意,那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啊?孩子就会产生混乱思维。
口是心非的事
我们父母常常做着口是心非的事情。
比如,嘴上说相信孩子能自己完成作业,行动上却偷偷去看或者美其名曰送点水果点心水实际上是监视孩子去了。
这种情况,孩子一定会怀疑妈妈不相信他,从而产生反感和抗拒。
孩子求助不能明确给到帮助
还有一些情况,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父母给不了孩子明确帮助却不愿意真实表明自己的有限性,也会给孩子混合信息或矛盾信息。
比如一个女孩子告诉妈妈,自己和小朋友玩游戏,一会儿女儿自己开始玩另一个游戏,并叫这些小朋友一起玩儿,小朋友没有和她玩,她回家非常失落的告诉妈妈“小朋友不喜欢她。”
这位妈妈不知道怎么处理,便含含糊糊的和女儿说:“他们不愿意和你玩,那有啥办法了。”事实上并没有给到孩子需要的帮助,让孩子产生了更大的无助感,更重要的是她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处理,可能只能难受和逃避。
总结
1、生活当中,父母如果不能明确的帮助孩子,不妨真实的表达出来,不需要强装似乎很懂的样子。因为孩子喜欢的是真实的父母,而不是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父母。
2、父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智慧。
3、父母适当的装装不懂没什么不好,把解读问题的机会给到孩子才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