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半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回过头来看这本英国悬疑短篇小说,促生兴趣,希望从自己理解的文学理论的角度去评价一下这本书。
本书我在读的过程中将之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开篇和出现异常:文章第一部分为一个学生在放假之时找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带着自己野营设备和假期需要看的课本来小岛上体验生活。然后在恬淡的生活中过了一周后,主角却遇到了意外的状况:住在楼上的放假每晚总有声响以及自己本能给自己的意识传递出的无缘无故的恐惧感。而搬到一楼门口后稍微安心之余自己的意识却逐渐被干扰,干什么事情都难以集中,仿佛有什么事情在拉扯着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潜意识仿佛爬进了什么东西在作怪。怡然自得的一周后却被潜意识不断给出的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和警惕感所破坏。遂去岛边游移乱转,结果无意间的一瞥吓得魂飞魄散,两个面饰古怪的印第安人登上岛屿,主角以为是两个印第安人的极端分子,遂回到客厅关灯躲了起来。
第一部分开篇主要以朴实的叙述为主,同时一点一滴的将诡异的现象平铺开来。并且整个过程非常重视主角的心理描写。让读者不知不觉地带入其中。
第一部分从作品理论成分剖析开来的话,可以分为三类成分。第一类为剧情框架的呈现,开篇作者直接简短的几句言语,给出了主角简介:一个处于假期的学生,想找个幽静的地方读书,顺便体验生活。以及之后主角到了岛上之后一系列准备活动和环境的描写。
第二类则为主角的潜意识和本能逐渐出现无法抑制的恐惧和警惕——即主角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将主角这个角色定位,定性的部分。心理活动在本书中所占篇幅颇为繁杂,开篇从一开始的听觉活动中不断听到异常响声,到之后心理的无缘由的恐惧感逐渐加赠,全是从心理活动的层面给出的推进。将主角描绘成了一个神经质比较严重,患得患失的形象。第三类则是借着主角的情绪和感觉的上与下推进剧情,借着主角的心理变化带动读者的部分。
从我的角度来讲,心理变化描述的异常精细,准确,带入感很强。但是整个开篇叙述和不断变化的心理波动就占了接近一半的篇幅。反而给我一种过于沉长,推进有些缓慢的疲惫无聊感。
第二部分则为发展,高潮,结局三个结构连为一体的快速推进的剧情。
主角发现两个形象怪异的印第安人竟然朝他的屋子而来,吓得魂飞魄散,藏到了一楼客厅的楼梯附近。但是怕啥来啥,印第安人竟然真的闯入了他的屋子,而且背着一些形状奇怪的物事。主角此时已经被恐惧完全占据了意识,全身失去了控制,双目圆睁,浑身抽搐,在藏身之处期望不被发现。随着印第安人越来越近,主角内心濒临绝望,已经做好了被发现的准备,在痛苦,焦虑,恐惧中瑟瑟蜷缩。所幸印第安人擦身而过直奔二楼,一阵喊叫和脚步声之后缓缓下楼。而主角在这个过程中浑身肌肉无力,头晕目眩,已经完全瘫倒在地,仿佛神游一般的情景。在被恐惧所控制中,并没有抓住机会逃跑或者反抗。
而高潮和结局则是出乎意料,印第安人下楼来时,突然电闪雷鸣。主角近乎彻底绝望。因为一道闪电划过,室内情景将一览无余。不过印第安人下楼之时,主角最害怕的情景虽然发生了。但是室内一览无余的同时主角也看清了印第安人背负的物事,竟然是一具尸体,白人尸体。而且主角在惊恐中还看清了尸体的脸,竟然是自己……之后主角昏迷过去,在第二天被一个经过的农夫发现,在农夫家安顿下来,住到有人来接送离去的日子……最后主角临走时还发现了那些印第安人竟然是真实存在于小岛附近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主角似乎是被印第安人一些有关灵魂的仪式所影响,产生了这些诡异的现象。
第二部分从文学理论的成分来讲,除了接上一部分的成分之外,比较突出的还是剧情的转折和主角情绪变化的描写。前几段给印第安人塑造出的神秘色彩很浓,而目的更是模糊不清,这一部分逐渐对印第安人的一系列行为和外貌进行了展开。印第安人在整个出入过程中的细节,动作的描述动静结合,举手投足间无不是彰显着神秘,恐慌的元素,把整个剧情的恐怖氛围推向高潮。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主角被恐惧等本能情绪控制后出现的一系列类似肉体痉挛的现象描述的异常到位。给读者产生的代入感十足,仿佛读者是自己在独自一人的角落蜷缩着,无力的等待前方命运的宣判。
不过接下来结尾部分的剧情有些张力不够,在主角发现尸体的脸竟然是自己时,紧张刺激到了极点,但是接下来就昏迷过去,而在农夫家住了余下的日子。仿佛高高举起的锤子没有地方落下,高举低落,让人心中产生不少失落感。剧情从高潮到结局的过度从我的角度来看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