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年年都过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味的淡化,越来越感受不到过年的欢乐,也逐渐理解了从小就熟稔的那句话:“伢呢望过年,大人望插田!”
儿时的我的确望过年。“二十四,打扬渣;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年肉;二十七,年逼逼;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刺刺啦啦!”那时的我,经常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边一天天地念叨着这句俗语,一边扳着指头倒数过年的日子,因为过年意味着有闲有钱有欢乐!
是的,过年意味着闲暇。每年腊月学校放假到家里不放假,我们会被老妈安排做各种家务。纵使平时会不听差遣,偷偷摸摸跑出去玩,但每每靠近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我们会格外乖巧。腊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家乡有句俗语叫“打伢呢好过年!”印象中,老妈果真会在这一天拿棍棒伺候不听话的我们。在老妈武力的威慑下,再调皮的我们也会假装乖巧地主动帮着忙里忙外。用长长的竹棍绑着松枝清除屋子里的灰尘,擦洗家具碗筷,搓毛芋丸子,杀鸡去毛(虽然一开始心惊胆战,宰杀的鸡到处跑),砍棉花杆等做柴把……这一忙就要忙活到大年三十的傍晚,经常是听着别人家团年的炮声,我们收拾清场,洗澡过年!
对联贴好了,除了门庭上的春联,还有猪圈上的“六畜兴旺”、鸡圈上的“鸡鸭成群”、谷仓上的“五谷丰登”、堂屋墙上的“童言不忌”等。年饭上桌了,土鸡炖黑木耳,拿钱爪一定要给在外挣钱的老爸吃,我们吃鸡翅膀寓意会梳头;豆腐炖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但鱼头鱼尾三十晚上不能吃,寓意有头有尾;红枣炖肥肉,寓意甜甜蜜蜜;黄豆烧猪脚,寓意诸事圆满;毛芋丸子汤,肉丸子汤,鹌鹑蛋煮菜叶,寓意三元吉利;清炒青菜,寓意四季常青……一般老妈都是准备十个菜,寓意十全十美。
一家人按照席位坐好(老爸首席,老妈二席,我们姐弟不坐席,但要对坐,恰好四方有贵人。),年饭就正式开吃了。这一晚,我们可以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菜尽情饕餮而无人训斥;这一晚,我们可以多吃菜少吃饭而无人责骂;这一晚,我们可以开怀畅饮平时无比艳羡的可乐、香槟或雪碧,只要我们完成敬酒任务即可。我家吃年夜饭有两个传统,一是家人间要互相敬酒并附带祝酒词,且祝酒词不能重复。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们经常是几天前就做好功课。二是子女要向父母汇报学业成绩,这是最让我们感觉压力山大的事情,因为成绩很少能尽如父母意。好在三十晚上,即使没考好,父母也不会说多重的话,但小小的我们会知趣地低头吃饭菜,并暗暗许下新学期的宏伟目标。
尽管丰盛的菜肴已差不多填饱了肚皮,但我们还是会习惯性地盛碗饭,然后象征性地吃几口,并剩在那里。这是老妈的要求,寓意年年有余!
吃饱了喝足了,等老爸老妈离席,我们方可离位。自觉地帮老妈收拾好碗筷整理好桌椅就可以去老爸那领压岁钱了。无论是最初的五块、十块,还是后来的五十、一百,都会让我们喜不自胜,因为这些钱都绝对是崭新到可以割耳朵。小心翼翼收藏好,换上新衣新鞋,就可以跟着老爸出门去本家伯叔家问好了!
三十晚去伯叔家我们不需拜年,只要跟着老爸挨家挨户坐坐,一边听他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一边无耻地把每家糖果盒里自己最喜欢吃的糖果一个劲地望荷包里揣。荷包装满了,也就差不多可以回家睡觉了。睡觉前我们会习惯性地把压岁钱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睡觉的床上的棉絮里压着,据说这样可以保平安,不会被怪兽吃掉。年幼的我们晚上每每被响个不停地炮声吓醒时,第一反应就是张眼四望,发现房间里只有亮通宵的刺眼的电灯时,赶紧翻开棉絮看看压岁钱还在不在!
就这么醒着睡着、睡着醒着等待天亮,结果常常是天亮了我们还在熟睡,直到老妈叫我们起来吃饭。刺溜一声爬起,迅速穿好衣鞋,洗漱完后就可以上桌吃饭。基本是昨晚的剩菜,因而没有大多的兴致。敬完酒,简单地吃几口饭菜,就拿着提前准备好的塑料袋牵着弟弟妹妹去邀小伙伴们拜年了!
家乡习俗,正月初一,除了已婚妇女,其他人都要出去拜年。但人以类聚,年龄差不多的人往往邀着一起去拜年。这样除了热闹,还可以造势,免去了去每家每户都要亲自开口问候新年好!问候新年好简单,但要挨家挨户称呼长辈对于我们来说是天大的难事。因为我们屯大人多,很多人我们连辈分都分不清楚,更别提名姓了。因而我们一起拜年的小伙伴们一般提前商量好,一家安排一个代表问候。这样果真省去许多麻烦!但有的人家会故意逗我们——有的非要我们一个一个地称呼才肯给烟,于是辈分不同的我们都齐声喊爷奶叔婶哥嫂,闹出许多笑话;有的打趣说:“拜年怎么不拜呢?”,我们只好一个个“扑通”一声乖乖跪下;有的人家会问我们是要烟还是要糖,贪心的我们又纷纷喊道:“两样都要”……记的有一次碰到大家都不会称呼的人家,我们干脆邀着不去。结果几天后再碰到那家人时,他会直截了当地问道:“你初一怎么不去我家拜年?”虽然早已尴尬得面红耳赤,但我们还是会坚称去过,心想这么多人你怎么会知道我没去呢?谁曾想那人斩钉截铁地说道:“你和某某没去!因为我是按照屯子里的人数准备烟的,结果烟多了,一合计就知道你们几个没去!”我的妈呀,居然有这么精明较真的人啊!我心虚得不敢作声,他却笑着递给我一根烟,还是玉溪的。这足足让我兴奋了好久,此后拜年再也不敢错过任何一家!
是的,拜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烟。拜完整个屯子,塑料袋也就差不多装满了。拜完年后,我们几个小伙伴最大的乐趣是聚在一起比比谁得的烟多,谁得的烟好,不认识烟的我们判断烟好坏的标准是有没有烟把,也就是过滤嘴。其实烟的多少基本一样,至于烟的好坏则跟年龄有关。很多人家给小屁孩是最差的烟,对于这些烟我们常常是刚出门就折断丢掉。对于有烟把的所谓好烟我们又会把有同样标志的烟归类,分别数数有多少根。想想那时的我们,在无意中习得了不少数学常识。
数烟数得不亦乐乎的我们往往会被老妈整个屯子地呼喊回家,然后一起去当地的寺庙给各大菩萨拜年祈福,并在那里吃午饭。吃完午饭回家,下午就属于我们难得的自由嬉耍时光。我们会跑到燃放的鞭炮壳里找没点燃的鞭炮,然后一个个地用火柴点燃,听见“刺啦”一声赶紧大喊着四下散开;我们会把自己收集到的糖纸放在一起,比比谁的更多更好看;我们还可以一起打陀螺,打弹珠,滚铁环,跳房子,折纸,抓石子……即使玩得天昏地暗,也舍不得回家,直到各家的大人喊着回家吃晚饭才罢休。
正月初一晚餐的惯例是一人一碗荷包蛋煮面条,寓意圆满长久。因而即使不喜面条的我这晚也会自觉地大口吞咽,吃下对新年美好的祝愿!
从初二开始,就要跟着大人去亲戚家拜年了!“初二拜婆舅,初三拜姑婆,初四拜姨婆,初五拜表亲,初六拜干亲,初七接外婆……”一家家地拜,一顿顿地吃,一个个地欢!俗话说“拜年拜到土地会,越拜越有味”,直到正月十五,拜年才算接近尾声。
正月十五闹元宵,家乡习俗是敲破瓢。十五晚上,照样家家户户亮灯。吃过晚饭,我们一群小伢左手拿瓢,右手拿筷子,一边挨家挨户敲,一边念念有词:“正月十五敲破瓢,老鼠生儿不成苗。”敲得一片聒噪,念得人人大笑。
过完正月十五,年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正月十六开始,大人忙着做工,小伢忙着上学,一家人洋溢着新年的喜气,开始新的一年的美好生活!
在美好生活的滋养下,我们不知不觉长大了!长大的我们看着春晚,刷着微信,却不由地从心底眷恋起儿时那快乐幸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