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心陪伴你每天一本书的第427天。
今日共读《像我们一样疯狂》
【作者】
伊森·沃特斯,美国作家,以调查报告的方式撰写了多部与健康及医药相关的著作。
【核心】
人类苦难体验在文化表达上是多样性的,每一种心理疾病都是有其自身文化的土壤。
【要点】
一、香港的厌食症。
一个全球通用的厌食症标准并不可靠,如果有这样一个标准,就有相应的治疗方法,相应的药物,那事情就容易多了。可惜的是,许多厌食的女子,都有自己的心理诱因,标准对她们没用。
西方的疾病分类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些病人独特的次文化因素被忽略了。厌食症是这样,抑郁症和多动症也是这样。人们会从症状池中找一个病安在一个人身上:这姑娘节食,瘦的厉害,怕胖,她得了厌食症;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
二、日本的抑郁症。
人类苦难体验在文化表达上是多样的,应该尊重这种多样性。反过来你也可以这样解读:关于抑郁的文化概念是可以被影响、被改变的。
文化这个词,有时候比较虚,说文化上不一样,到底是哪儿不一样呢?简单点来说,日本人喜欢悲伤和忧郁,并且把它上升到一种美学上的感受,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时常出现悲伤的主题。
当一个地方的人民,经受社会上的变化,面对焦虑和冲突时,他们会更关注心理疾病、精神健康的问题。日本抑郁症患者增多之时,正是日本持续经济低迷的时候。这种社会动荡会全方位地威胁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他的安全感靠不住了,他的未来看不清了,这是心理疾病的社会土壤。
三、人们要用同时代人所能理解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情绪痛苦。要想表达心理上的苦难,我们只有一些有限的症状可供选择,这在医学上被叫作“症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