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提到了人的三个心理状态:儿童自然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以下是我对这三个心理状态的理解:
我们平时讲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其实是讲的是人的第一个心理状态——儿童自然状态。我们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体型比我们大很多的两个巨人,他们是我们的主要依靠,给我们饮食,抚慰我们的情感,同时也控制着我们,让我们做这样那样,对我们提出各种要求。我们为了能更好地和他们相处,在和他们互动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条件反射,这就是我们儿童心理状态的一个雏形,一个模式,即我们应对世界的一个方式。“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些行为都是无意识或无法控制的,怄气、撒泼、郁闷、厌烦等都是这种行为方式的表现。比如,当我们生气了,我们是撒泼还是生闷气?当我们需要爱了,我们是撒娇还是故意破坏?遇到冲突了,我们是怯懦忍让还是大打出手?都取决于我们早期和父母(或者其他扶养人)一次又一次的互动,我们通过和父母的交互过程,完成了应对各种问题的初始格式化。这种格式化的应对方式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至深。所以要想真正了解我们自己,就必须去理解我们自己的童年,去审视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我们那个时候心里渴求的是什么?我们与他们是怎么互动的,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我们形成了哪些条件反射?
除了儿童自然状态以外,我们还有一个心理状态是——父母自然状态,这是我以前没有认识到的。我们都知道;童年遭受家暴,或者目睹母亲遭受家暴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自己变成家暴施暴者。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不应该是那个弱的小孩吗?我在洪兰教授《学会思考》一书中找到了答案:一方面,“研究发现家暴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长期目睹父母争吵所带来的恐惧感,使孩子大脑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不正常,影响孩子情绪辨识及情绪表达的能力,造成他们社交功能不彰。”另一方面,他们从小看到父母一言不合就拳打脚踢,以后碰到情绪挫折时,也会像父母一样,用拳头去解决问题。而这种像父母一样的行为方式,其实就是每个人的父母自我状态。这其实解释了为什么父母要言传身教,而且身教要大于言传。
要想真正做自己,必须要有成人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看清自己身上的儿童自然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将不好的地方剥离,让自己成为想成为的那个自己,这个过程注定是艰苦的——“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