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写心经的“我”
某日忽然动心想抄写心经,我毛笔字不好,写的又慢,用钢笔写。事情容易,不用刻意就能长久坚持。想象灯下一人静静地写美的文字,幸福。至于到哪一天换成抄写别的经文,或者干脆停止,不去想,才好。
世上的事不亲自去做,永远是隔岸观火。坐到书桌前,想象的静谧心境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头脑中跑来跑去的各种念头,捉不住更哄不好,我费力扑火,火苗却戏谑跳闹。一直自诩“心静自然凉”,第一次坐到心经前“照镜子”,字里行间映出自己的心时时刻刻闹着扑向“窗外”,260字经文,竟不能一气呵成。这是我吗?我是我的主人吗?“念念不忘”,分明是在白描,这才懂了“念念”。
抄到今天是第八天,没有刻意记但几乎可成诵,每每抄写到第三四句的时候心渐渐静下来,经文里的伟大智慧一点一滴浸润,我也慢慢做回“念念”的主人。感恩经典,不是“涕零”能够表达的。
学习笔记——概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般若经》共有九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品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学习笔记——释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参悟宇宙的本质,度人到达彼岸的终极智慧。
般若: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波罗蜜多:为"度", 到达彼岸。
心:精要、核心要义。
观自在菩萨
观照自心,洞悉万物的本质,不为所动,又能慧天悯人,自己已得解脱无碍,并能助人解脱自在。
观:以心去"审视",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照见、洞悉。
自:我
在:存在,先于一切感知、意念的那个
菩萨:自觉觉他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
行:参悟过程中
深:甚深境界中
修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先是初发心,行观照审察,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见真心。但这只是浅近功夫,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不为外界所牵动。知道所谓心想,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无论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从其本性来说,它们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无,又非有非无。若能到此,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再进一步扫除妄情,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浮光掠影,也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一切声响,如风之过树,一切境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专深,再勇猛精进,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达于涅盘彼岸。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核心为空,不是割裂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性认知解脱化解。
照见:在静中观到
五蕴:色、受、想、行、识,亦称五根境。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显意指释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为房舍,一为舍离,利是有利于,子是生命本质,真我,大灵。四大五蕴之身如客店,生命体暂住其中,生命体离开房舍,回归本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即事物成像与不成像,显现与不显现,二者本同源,显现的物体可能消散隐去,空也并非真空,其元素也可聚合成物体而显现,二者因机缘际遇相互切换。觉悟者洞悉本源,持平等心,不刻意分别,凡人则执着于存在和不存在,其实不必执着。
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弟子们,凡事物成像与不成像,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无形(没有永恒绝对边界)的特点,时时刻刻调整状态以适应动态的平衡,因此刻意区分生长与灭亡、肮脏与洁净、增多与减少对于以“空与变”为本质的世界没有意义。万事万物,生生灭灭,总量并无增减,本质没有丝毫的变化,风云际遇的幻象而已。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因此,“空”中没有所谓的实体,没有思维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起的烦恼;如剥洋葱,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尽,无下手处,即是反本还原,如未生,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获得的成就。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因为一切皆空呀)。
苦集灭道:又称佛门四谛,属佛门小乘主修内容,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主要传授此四谛修法,身边弟子修此法成功率极高,皆成罗汉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时,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称四谛法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则渡己又渡人。
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悟得人空,悟得法空,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和障碍,没有挂怀和障碍的贪念,就免除了恐惧存在的根源,便脱离了人们因看不清而幻想出来的本末倒置的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菩提萨陀:悟得人空为菩提,悟得法空为萨陀。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无量诸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了悟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智慧。法在心中,能化解清除一切苦难,这是真实的,不虚妄的,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的真言。
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