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念无住
真正的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念不住。既然是念念不住,有念又何妨?若有一念住在其上,即是障道法。有念不住,即是六祖讲的无念。
修行的第一步是“觉念”,随时随地都要觉察到自己的念头。第一秒——产生杂念,第二秒——觉知,还未延续到第三秒,杂念已经消失了。再产生杂念,还是这样去念念觉知。如果有了妄念未觉察到,说明心已随着念头跑了,也即被念头所转,而未转念头。佛门里的讲的“转念”“转变习气”,实际上只是一个觉知而已。
倘若做到了每个念头都能觉知,新的业障就不会产生。之所以又造了新业,就是因为心随念头跑了,未念念觉知。所谓的“守本真心”,也就是在一念之间能觉知。
通常大家都是把事情做完了,才觉知,才悔恨。也即“事后诸葛亮”。佛教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你只要动了念头,就有了因。因延续之后,就会有果出现。凡夫是当因出现时,看不到未来的果。而觉者通过这一念的起因,就能看到未来的果。有因必有果。如果能在念头产生的同时,觉知也跟上,这一念的因就不会延续成果。因为这一念觉知就意味着没有把种子种进阿赖耶识。
通常大家不相信三世因果,但是不会不相信昨天、今天和明天。实际上今天就是昨天的果,同时又是明天的因。大家今天之所以聚在一起,是因为昨天约好了的。明天要到哪里去,又是今天决定的。今天是因,明天是果。上午为因,下午为果。前一小时为因,后一小时为果。只要你动了念头,就会有果。
至于果呈现的方式,完全由你的觉知来决定。因为我们的头脑生生世世形成了一种惯性,总喜欢围绕习气考虑问题。而在习气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未被唤醒。虽然它有时处于苏醒状态,但你又不会利用它。
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只在“觉”与“未觉”之间。“觉”即觉知。凡夫是跟着习气走,圣人是觉知带着走。
过去修净土的人为了不散乱,通常采用金刚念佛的方法,嘴念出声,进入耳根,再渗透到心灵。完成金刚念、金刚诵后,会上升到另一个台阶,即瑜伽念、瑜伽诵(默念、默诵)。因为这时耳根已经降伏了。因此古人教孩子念书要大声地念,高声地朗读,就是为了通过耳根渗透进心灵,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密宗对治散乱是用训练呼吸的方法:深吸一口气到丹田,停住半分钟,既不呼也不吸,慢慢地捕捉这种感觉。一天训练几十次,很快就能捕捉到入定的真实感受。因为入定时,也是不呼也不吸。
入定时,如果突然有个动静出现,会感到心脏像被掀动了一样,像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样,这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