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儿时喜欢过年、盼望过年。老早就把过年那一天的日历折好,腊八过后,就天天在翻看着日历,倒数着还有几天要过年。记忆中过年是一年里最快乐、最兴奋的事。除有丰盛的美食和崭新的衣服外,还有那种无拘无束的欢乐。
过年了,最忙碌的就数妈妈了。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开油锅,炸油果,做年馍,蒸包子,包饺子,家里家外都是她忙碌的身影。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围炉夜话,其乐融融。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就穿上妈妈备好的新衣,从头到脚都是焕然一新。欢呼雀跃地跑出门去,与邻家的小伙伴们在一起互相攀比着,嬉戏着。初二开始,就开始去长辈家拜年。整个正月,都沉浸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
长大后,对过年不再有那么强烈的企盼了。特别是有了自己的小家后,年味的感觉渐渐淡了下来,甚至还有了害怕过年的感觉。每到过年,不但要增加许多经济负担,还会让人身心疲惫。
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的社会,这样的习俗把我折腾得身心疲惫,身不由已。过年,图的就是个热闹和喜庆,一年才有一次,这样才能显现年味的气氛。
年前大家忙忙碌碌,拆洗打扫,非要把一切弄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觉得这样才有过年的韵味。也许,小时候的喜欢过年,盼着吃穿玩,盼着快快长大。而如今害怕过年,怕的是忙碌,更多的是害怕衰老。只有过年了,才能看着自已周围好久不见的人在成长、在老去、在离去时、才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我觉得过年,过去的不仅仅是年,还有岁月的变迁和生命本身。
过年后耳边听得最多的就是爆竹声,还有喝酒声和麻将声。如今过年中再也咀嚼不出什么欢乐时,我却觉得过年越来越无趣了,曾经儿时的欢乐仿佛离我远去了。
其实,过年过的就是一种喜庆的感觉,享受的就是一种愉悦的气氛。年味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丰盛,也是精神生活上的愉悦,更是传承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年味的企盼,承载了亲人对团圆的渴望和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年味的浓郁,是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易拨动的人性之弦。纵使天涯海角,亲情不会忽略;纵使衣食无忧,年味不会淡化。
如今,我们的日子早已达到小康,不再为衣食而忧了。俗话说“有钱天天过年”。是啊,现在的生活条件与儿时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丰衣足食的日子让我不再对过年怀有幼稚的憧憬和幻想,儿时的那种企盼过年的兴奋劲早已荡然无存。生活的磨砺,时间的流逝,让我有些心静如水的感觉。不管喜不喜欢过年,但年还是要过的,即使过年不再如孩提时兴奋,浓浓的年味还是存在的。过年,这个中国的传统佳节依然要一年一年的过下去。浓浓的年味,依然挥之不去;深深的亲情,依然源源绵长。
民俗学家提醒我们:“年味”,并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盛,更应是文化的丰美。“年味”之淡,其实也是心灵的淡漠。有人说,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其精髓是两个字:爱和乐。缺少爱,节日就会缺少温馨和人情味;缺少乐,节日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种“爱与乐”,关乎物质的丰富和准备,但更关乎心灵的贴近和体验。“年味”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在快速现代化、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如何感受幸福的问题。
实际上,千百年来,“年”的过法一直在变,春节的外在形式也一直在创新。但不论人们怎样过年,只有让心灵追寻并深入那种喜庆、祥和、和谐、向上的氛围和文化,这年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