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清明节回家扫墓于我竟是件十分遥远的事情。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清明节前夕,我就开始在电脑前噼里啪啦开始敲下“清明去那玩”“清明短途旅行好去处”这样的字眼;开始在微信上和朋友、闺蜜开始组团、约人去浪。
有人说要去组团去香港,有人说想去鼓浪屿看看,也有人提议就到广州周边玩玩,或者是去野炊一下,叽叽喳喳你一句我一句,但这么多提议,却愣是好像没有一个人问一句,回老家上坟吗?
好像不需要问,大家都下意识的回避这个问题,或者说大家都心知肚明肯定不会回去。
仿佛陷入一个怪圈:清明是一个等同于家乡的字眼,而家乡等同于遥远的字眼,很远,很远。在这遥远的几百万公里中,只有三天的假期,假期过后,我们要上学、要上班,所以我们心安理得的说着假期太短,没时间回家;三天时间,有一半多是浪费在路上的,不划算等等,各种各样的借口,归于一句,就是今年又不能回去了!
小妞是广州本地人,虽然也偶尔自称是客家人。
那天她一脸兴奋的告诉我:“太好了,清明节我全家都要去揭阳拜山喽”。
“所以你兴奋的原因是……”
“那我就可以带男朋友回家二人世界了,哈哈哈”
“你不一起去拜山吗?”
“当然不去~,小妞不假思索地欢快回应”
小妞自然是和我不同的,和我们都是不同的,但又都是相同的。
对于清明节所赋予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意义。年少至亲犹在时,清明节就是一个仪式,一个符号,我们缅怀的对象叫做“先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不会有什么触动,只是把它当做是个无聊的仪式。岁月渐长,亲人也抵不过时间而离我们而去,这时清明节不再止于一个仪式,一个符号,一个空洞的没有温度的洞穴,原本空无一物的洞里,开始塞满了包袱,承载了重量,又铺满了灰尘。包袱愈重,愈不敢扛负在背。尘埃愈厚,愈不敢扑打抹净。许是因为这个时候,缅怀的对象不再是素未谋面的“先人”,而是曾在自己生命里创造过记忆的,亲人。
可能也许也正式因为这样,清明节从原先的“被参加”到现在的“被逃离”,一切都好像注定,又好像只是我们为不回家而找的另一个比较走心的借口。
那么拥有完美借口的你,今年的清明节,还会继续不回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