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一条河,他愿做一滴水
——《罗广才诗选》读后记
文/齐凤艳
这是一部厚重的诗集。读《罗广才老师诗选》,我读到了丰富的人生,尘世的生活,辽远的旅程;我更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声音和这声音中的深邃的思考与热切的情感,它们同诗歌文本的语言一起直抵我的内心。122首诗,沉甸甸的,如仲秋成熟的谷穗,颔首低头,垂向大地,它们是一位爱诗之人的收获。
(一)
诗在罗广才老师心中是有分量的。在诗集的自序中,罗广才老师写到:“诗歌,心灵之上的大生意,可贩卖千年。”从这句话诗,我看到诗人是要将诗歌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的,并且这句诗也包含着诗歌是一项不朽的伟业之含义,包含着他对诗歌的信念。诗在他的心目中是有崇高意义和价值的,未来他要将诗歌铭刻在他的碑文中。
《墓志铭》
他这一生
一直在哺乳期
咂摸着忧伤、不惑和迷雾
他发声
他挣扎
他用一本杂志
让赶路的人
嗅出阵阵奶香
对于罗广才老师来说,诗如乳汁,诗人愿意毕生在诗歌中浸淫,诗歌是诗人如母亲乳汁一样甘甜、亲切、温暖的食粮,是命之所系,存之根本。在自序中诗人也写到:“诗歌,今生我是离不开了。”他读诗,写诗,“咂摸着忧伤、不惑和迷雾”。他说:“写作是件很有味道的事。生命历程中的人和事通过个体思维的再现和延伸,一切断裂的感、浓缩的情、纠缠的线、隐蔽的点,用文字串在一起,意与念、动与静、情和景,呈现在自己和阅读者眼前,我,有着成就感。”读到诗人的这段话,我似乎也听到了自己的心音。在诗中呈现人生、过往、生命历程中的人和事,是一种纪念,是一种对我们自我感悟之末梢能及之处的澄明,是对思想暗河之无底的探索。而发声呢,则是一种自由表达权利之行使的快乐,诗使诗人的存在被扩大。
并且作为有责任感的诗人,罗广才老师不仅要用诗充盈自己的人生,他还希望用诗为浮世旅途中的人们带去奶香。他不辞辛苦创办《天津诗人》,时间投入和金钱投入都是无私的,并且他的办刊态度是严谨的,在2017年10月13日的一篇纪念《天津诗人》创刊七年的文章中,罗广才老师说:“我只是希望做到:当每一位读者喜读每期的《天津诗人》之后,会敬重我们的汉语新诗,会敬重我们的诗人。”诗,是高贵的,写诗的人应该敬重它,应该敬重读者,给予读者美的享受、情感的感染及智性的感悟。为此,诗人要仔细思考如何让诗的语言有珠落玉盘之磬响,让物我之间有充满惊讶的遭遇与共鸣,让那说出的完成对未说出的构建。在一个诗群成立的贺词中,罗广才老师写到:“ 时光没有皱褶,水一样的淌过,总有记载时光的一群人。……满手芬芳,记录灵魂的风景,流水的声音。”我喜欢“记录”这个词,记得席慕蓉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表达,我也许写不出什么值得称颂的好诗,但是我用诗情记录了我生命历程。
(二)
罗广才老师是有诗歌抱负的。在诗集的自序中他说:“我常问身边的人:怎么才能写出让世人耳熟能详,刻骨铭心的句子?”诗人是诚恳的,每个写诗的人都是有此想法的。读了罗广才老师的诗集,我感到,写出传世之作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只要认真写,带着真情,带着热爱(爱人类、爱诗歌),带着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去写,对于我或者很多人来说就足够好了。世人,我想首先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才组成了我们生存其中的最生动的世界。帕斯捷尔纳克说:“诗歌无须到天上去寻找,而要善于弯腰,诗歌在草地上。”罗广才说:我的文字是用来给我的家人、朋友看的,他(她)们说好就是好,说不行就是不行。由此我看到,亲人朋友故交在他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他的诗有写给父亲的、有写给母亲的,有写给爱人、孩子的,也有写给邻里朋友的,写给故乡的,还有很多游记诗作,都是从亲历出发,绝不发虚幻空想,并且诗人善于从点滴中做大思考和开阔意境;都是借现实中普通人的生活、生命经验来表述人世的悲欢离合,这是诗歌的一种现实视野。
读罗广才老师的诗歌,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他的诗没有脱离厚实的生活的土地,绝不是“云中漫步”。著名诗人和诗评家陈超说:“有些诗人的‘灵气’、‘飘逸’是由于贫乏而成就的。”他还认为,我们诗歌语言感染力的下降,并不在于缺少优雅和激情,而在于诗人没有意识到笨拙诚朴的力量。罗广才的诗是厚重的,是有根基的,诚朴的,他有在普通事物和人中发现诗意的能力,因为那里面有一种本真经验,比如《关于自行车》、《光辉岁月》、《纪念》等等。
也许自行车只是一堆金属零件,但是回忆和岁月的流逝让它成为了浪漫的事、历史的辙痕,个人的人生梳理。这首诗有一种唤醒的力量,因而也就能够产生共鸣。读此诗一幅黑白照片呈现在我面前,不,我是在观看一部黑白电影。人们骑着自行车由远及近,道路在屏幕上时而崎岖,时而平坦,时而雨从天降,时而茫茫白雪中,后座上的姑娘抱住了骑车人的腰。乡间的河岸,城市的小巷,最后是白茫茫的时光中传来了画外音:“把正,才有通途/脚踏,才有实地/否则,一切/就像如今旧车市里的单车/来路不明”。而这正是诗人的声音。整首诗,是有大气象的,如今看起来不起眼的自行车“承载着中国几代人的/风雨颠簸”,“大人”蹬出一条条路,像齿轮一样与尘世周旋,而在最后诗人非常巧妙的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现在生活是好了起来了,但是也有一些晦暗浑浊不能辨识的地方。
整部诗集,没有凄艳的肉体暗示;没有西诗原型语象的炫惑;试管中爱情死寂等“流行的本土‘中产阶级诗歌’话语趣味”(陈超语),诗人从自己、身边人与物或者风光出发,最终指向的是世界,是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正如歌德所说:“要是只能表达自己那一点点主观感情,他是不配称为诗人的;只有当他驾驭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时候,他才是个诗人。这样,他就是永不衰竭的。”而在那篇纪念《天津诗人》创刊七年的文章中,罗广才老师写到:“诗人何为?有多少诗人真正深入到弱势群体、生态环境、分配不公等社会领域的内核,叩问并剖析这些问题,以家国情怀为民生代言?”读罗广才老师的诗集,我发现他在做这样的事情。比如写于2015年8月14日凌晨三点五十八分的《纪念》一文。敢于发声,需要一个有社会历史责任感的人。而能够发声,并能够发出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声音,这不是想追求就能够得到的。我想,这首诗是有历史意义的,对现实要有就近观看的意识和责任。在1999年的一篇文章中,诗人王家新就深深感到了诗歌写作中“我们的经历,我们的存在和痛苦在诗歌中的缺席,感到我们的写作仍然没有深刻切入到我们这一代最基本的历史境遇中去”。读《罗广才诗选》,尤其是诗集的第一部分《光辉岁月》和第二部分《安放在故乡的灵魂》我看到了诗人对生存现实的介入,诗歌因而具有了及物性。再比如《哥哥的工厂》、《随便一天的生活》、《司炉工老戴》等。关于这部诗集的现实性,我就谈到这里,并用诗人在《有多久了?我未曾亲吻脚下的泥土——纪念诗人鲁藜》的一句诗结尾:“泥土是诗人的救赎/也是珍珠的脱胎换骨”。
(三)
读罗广才老师的诗集我的另一个感触是,诗人是一个长情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一个心怀灯盏的人,也许这是所有诗人的共性吧。
我发现在这部诗集中一首组诗《给你》的写作时间跨度长达五年,从1984年9月到1989年2月。1969年出生的诗人从15岁开始写诗,那么这首诗可以堪称旧作了,读来有日久弥香之感,陈年的情愫如窖藏红酒,盛在阿娜有致的杯中,斑驳陆离,柔情萦绕。当我读着“一个雨季封锁了你的小窗/在撑不开伞的胡同里/一个虔诚的影子/在一五一十地数着雨滴/——等你”的诗句的时候,我看见一个少年的爱恋如雨痴迷,如雨丝缕缠绵,如雨打湿着少年自己。这组诗一共五首,当是断断续续写就的。在最后一首,诗人写道
始终也没有忘记
随着岁月的变迁
——想你
在黄褐色的傍晚凝望
成为雕像成为题为
《给你》的胶印封面
思念则是用痴情印的
不会发黄的内文
盖上用心扉盖的邮戳
在我爱的天地里发行
你 是唯一的读者
每首诗,都是一份情。“我”用文字写下“我”的爱,一首诗就是一封信,就是“我”的深情告白,在字里行间“你”会触摸到一颗热烈的心。
呈于境,感于目,亲乎情,切于事,会于心,达乎灵。读这首抒情组诗我的确有臻于上述诸般诗艺境界的感觉。由此我也惊叹于诗人在年少时就能写出这样高水平的诗歌,很是钦佩。同时,我也想到,这首诗的成功与诗人当时饱满的情感是不可分的。因此还是回到了诗歌最根本的地方,就是情感是诗歌的基础。在《罗广才诗选》中,我看到了诗人写给父母的诗,比如他那首有名的《为父亲烧纸》,写给爱人的诗,写给女儿的诗,写给朋友的诗,写给故乡和他乡的诗,这些诗中的情感都是掷地有声的,而不是模糊虚假矫揉造作的,非常真实。情感贵真,贵善,而善和真是美的基础。
我在诗集中还有一个发现就是罗广才老师在他的诗集中收录了为数不少的写给已故诗人的悼亡诗。所以我忖度诗人是一位重情义的人,也看到了诗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诗歌让我们柔软,柔肠百结,一草一木,秋风夏花,远山近亭,都会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
《我路过的江南》
风光总如画,
我是画中人
不知哪个是最疲惫的?
我路过的江南
没有我的子子孙孙
却有我不胜娇羞的万千红颜
失落,是因为诱惑太多
在一条都以为自己聪明的街道上,
傻,是夜晚的灯盏
青春未央,岁月无恙
繁华落尽
世界还是一盏灯的光亮
景色在坚守着它的美丽,它的莲叶何田田,它的一江烟水照晴岚,它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在坚守着它被赋予的符号意义,诗人也在坚守着自己的路,每一步都是选择,诱惑很多,少些心机,少些蝇营狗苟吧,大智若愚是一种怡情,而诗歌是一只灯盏,一个港湾,我们在诗歌里逃生。
大净之人,总在风尘里
你看到的柔软不是我的柔软
百毒不侵是刺儿在肉身
只有越痛,才会剥离
忘掉我这一生吧,在抓也抓不牢的诗歌里
逃生
汉字,这隐秘的河流
正把我慢慢浓缩成一滴水,
大海里的
一滴
这是诗人在《我们在诗歌里逃生》中写下的诗句,从中我再次看到了诗之于罗广才老师的意义。行文结尾处,我想引用诗人的一段话:
“《天津诗人》诗刊,将永远捍卫我们心灵的圣地,永远有着芦苇一样洁白的根,绿绿的叶,洁白的花,出水芙蓉一样永远保持着的诗的纯洁、素朴、淡雅、高贵、坚毅、神圣。像静静的芦苇荡,拒绝一切庸俗和浅薄,扶摇出圣洁的光芒。我也衷心地祝愿:我们的诗歌界像芦苇一样、在现代汉诗的滋生、甩绿、拔节、茁壮中,在诗坛碧绿间枝枝傲立、挺拔、浓郁。”
祝福诗人的心灵如圣地,纯洁、素朴、淡雅、高贵、坚毅、神圣。祝福诗人写出更多的诗篇。祝福《天津诗人》明天更美好。
诗集作者简介:罗广才,1969年出生,祖籍河北衡水,《天津诗人》诗刊总编辑、京津冀诗歌联盟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天津鲁藜研究会顾问。作品散见于《十月》《大家》《草原》《特区文学》等文学期刊和《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中国诗歌精选300首》《读者》《书摘》等420余种选本和文摘报刊。诗歌《为父亲烧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著有诗集《罗广才诗选》、《诗恋》、散文集《难说再见》、诗文集《罗广才诗存》等多部。
[图片上传失败...(image-a53d37-1571213728326)]
诗评作者简介:齐凤艳,笔名静铃音,辽宁康平人,现居大连。有散文、诗歌、文艺评论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海燕》、《华西都市报》、《中华文学》、《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椰城》、《精短小说》、《黑龙江日报》、《羊城晚报》、《企业家日报》、《科普作家报》等各级报刊。诗观:诗是一扇门,打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