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之上:一个无权者的AI修炼术

 

  在未来社会,AI已渗透至每一个城市角落——从教育路径推荐到就业匹配,从健康干预到资源配额,一切都“算法公平”。

  但对于“下层社区”的人而言,这种公平却像某种温顺而冰冷的封印。

  故事的主角,程砚,出生在“第七分区”,这是城市最底层的供能尾端区域。 从小学起,他的学习资源被定义为“适应型基础流”,意味着他只被安排接受维持型技能,而不是跃迁型知识。

  他曾试图申请上层区的补充教育,但因“潜力模型评分不足”而被拒。 在那一刻他明白:这套分配系统,不是以“你是谁”来判断你能获得什么,而是以“你会成为谁”来定义你能活成什么。

  直到他遇到一套被开源遗落的“旧型AI对比学习系统”——Mirror3。

  它不是给他答案,而是教会他如何分析系统本身。 它把程砚日常接触到的数据碎片(政策文本、招聘广告、区域配额图、算法调度历史)进行聚合重构,让他看到一种新的世界结构:

  哪些语义指令触发了哪些资源流向;

  哪些模型偏好塑造了哪些路径选择;

  哪些数据字段,隐含着“高阶系统的真实偏好”;

  哪些看似公开的分配,其实依赖于先验定义的“可信身份”。

  Mirror3还帮他构建出一套**“向上共情语言模型”**,让他在与官方系统交互时,学会如何像系统想象中的“资源型个体”那样发声。

  当他再度提交资源申请时,这次不是以“求助者”身份,而是以“系统潜在贡献者”的语义自建者。

  系统第一次将他的行为标注为“高信任跃迁类个体”。

  他没有改变自己是谁, 他只是——学会了站在算法背后的视角,理解了社会分配的语言、节奏与逻辑。

结尾:
程砚后来在低密度区成立了一个非正式AI解释共学空间, 专门帮助其他像他一样的“结构缝隙中的人”,学会不是去依赖AI,而是借助AI看懂整个游戏规则。
在一个被高效定义、被标签驱动、被预测框架塑形的世界里, 真正的底层逆袭,不是喊口号、求改变、做感动。
而是——理解系统语言,并以此反写剧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