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有句谚语,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行业公认初二是孩子成绩下滑的高危期,很多孩子在小学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学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家长应该做点什么呢?
初二分化的实质是深层次思维的缺陷,小学是人的一生比较平稳的时期,一般不会出现他的问题,只要学习努力,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太难。
小学语数双百九十分以下一般就算查成绩了,但是就在这美好的背后,不少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种下了初二分化的种子。
比如学习方式属于死记硬背的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的,知识面很窄的等等,这种类型的,但会造成智力繁华,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视野太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出了问题。
学习的实质不在于知识量,而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的简单应用是浅层次思维,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是深层次思维。
初二的数学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
学生的思维准备在小学没能做好,到了中学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了。
可怜。
小学时期由于孩子的智力发育和知识水平都很低下,弱化形象思维的培养是不可取的;
过于强化抽象思维往往又不是你初一初二正当时要注意孩子的以下几点,改变学习方式很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知识面要尽量宽阔,要有大量的课外学习,大量的生活实践作为背景,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关注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不要去强调学生的成绩分数,还要看成绩是如何得来的。
是靠死记硬背还是明白了道理,是独立思考还是仅仅模仿而已?
是形象思维取胜还是抽象思维的结果,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参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