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常常羡慕一些人能自由地在博客里写下哲理思辨,随性地在论坛里发表主张,肆意地在社区里畅所欲言,指点江山。而我却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对身边人漠不关心,对时事不发表评论,对未来又感到迷茫。
二十多年来和自己,和他人,和社会一直相安无事。但,突然有一天,我厌倦了。我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查尔斯,想到了那个说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老师,想到了跨界转行做手机的老罗。
于是,我开始写作,要把一切有趣的,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为了学习写作,我来到了这里。和师老,助教,以及同学们共同度过了这21天。现在则是检验成果的时候了。
一:学到了写作的“最少必要知识”
李笑来通财专栏里提到:需要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在最快的时间里,摸索清楚最少必要知识都有哪些?然后迅速地掌握它们,在那一瞬间,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门”。
犹记得第一次师老直播时,说到我们训练营里最干的干货:万能写作法(观点+案例+总结),你可以用它来应付职场写作的方方面面。
助教w先生曾用计算机程序的语言来解释:万能写作法的结构,就是一个最小的“块”,而块与块之间是可以互相调用和嵌套的。互相调用指的是,观点之间可以互相支持,也可以反向论证。嵌套指的是,观点之间的层级,一个父观点可以由若干子观点来证明。
对我们训练营的小伙伴来说:这个反复训练以致内化的万能写作法(观点+案例+总结),就是学习写作的最少必要知识(MAKE)。而一旦掌握了MAKE,你就入门了写作。
二:学会了使用思维导图,强化了阅读能力
每天的阅读作业里,需要拆解文章,提取文中金句与喜欢的段落。即使遇到看不下去的文章,也要试着在平凡中发现美,捕捉文中的闪光点。再以万能写作法为基准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这就需要我们剖析文章,理解其大意,分析其逻辑,再提取观点与案例。如果原文观点与案例字数较多,则需要精简表达。且要保证下次复习时对文章的掌握更深。
在有了思维导图这个强化认知深度的工具后,阅读时就增加一个把握原文大意的维度。这是原来只读书,读完就忘,很少记笔记的我所体会不到的。正如在D2复盘里提到了的循环:没有开始-〉没有改变-〉没有体会到改变的好处-〉生活如往常一样,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一直将就着过下去。
而通过不断的拆解文章,不断的画出思维导图,就在源头上打破了这个循环。
三:培养了正确的写作习惯
师老第一次直播时提到写作四要素:输入+笔记+选题意识+开始写。李笑来专栏里也提到: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万能写作法)之后马上开始行动(开始写),而后就要把注意力专注在改进(迭代+复盘)之上。
刚开始写作业的我,不懂排版。文字大块地堆在一起,分段少。段与段之间也不空行。后来听了尹航欧巴的分享,有了排版的意识。读了麦吉助教的建议,每次写文必列大纲。而且写完后检查自己文章的内在逻辑,能通顺,自圆其说为最低标准。讲好故事,打动人心为中级标准。写出真正对别人有用的东西为最高标准。
才刚刚开始
复盘了D2的作业:“不会写作,你就是沉默的大多数”。通过在原文的基础上修改,让我能仔细的对比与观察自己思考上的进步,同样是一个主题,21天前的我与现在的我能想到的,看到的,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有篇围炉夜话里关于对写作营的解读是这么说的:通过这21天,尽量做到授我们以渔,启动自学的良性循环,我非常认同这点。而写作营的结束,则意味着持续写作的开端。
最后模仿老罗说出我能坚持下来的秘密:如果交了学费后不来学习,对一个经常浅尝辄止的人来说,这并不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除非这同时意味着我学不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