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过度担心,85%的孩子具备社交技能,他们天然拥有伤害和治愈的能力,他们会学会如何自我管理,以及如何管理友谊。
2、教孩子学会集体生活,集体生活中要遵循五个准则(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生博士认为);
(1)要和你的同伴一样,不要表现得太过于特立独行,要获得友谊和快乐,有时候需要变得从众和妥协;
(2)你必须属于某一个团体,集体是有很多个小团体组成的,为了应对来自于某个团体的偏见和不友善,你必须归属于某个团体,才能有归属感;
(3)要么在“圈内”,要么在“圈外”,不要太因为“圈内”其他人的看法和行为否定自己;
(4)在社交等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团体都存在不同的等级,等级很复杂,有些圈子外的人地位高,而有的圈子内的人地位却较低,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尤为重要;
(5)你必须扮演某个角色。每个团体中都有不同的角色,身在团体中,会不由自主的扮演某个角色,有时候会做出并非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3、教孩子了解友谊和受欢迎的差异,友谊更重要。同龄人能为孩子提供8大成长要素,感情、亲密感、可靠的盟友、施以援手的工具、滋养、陪伴、自我价值提升以及包容。前边7个来自于友谊,后面一个来自于群体。
4、支持孩子的友谊,与孩子朋友的父母交朋友。当孩子朋友到家做客时,家长尽可能热情的招待孩子朋友,支持孩子社交。家长也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如果能与其他孩子的家长建立联结,孩子会很快适应。
5、为孩子交友提供广泛的交友机会,多参加团体活动。孩子见识的圈子越多,就越会有同理心,从而了解自己所在集体的局限性。
6、同情孩子的社交痛苦,了解孩子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也要保持理智的判断。理解孩子很重要,但不要将自己代入孩子的社交困境中。不要刻意培养怨恨,不要总抓着过去的事情不放,只要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不是真的孤僻,就没什么要担心的。
7、了解孩子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如果孩子有社交困境,长期处于被排挤的状态,就要和老师谈谈,评估下孩子是否缺少同龄人的社交技能,是否有过度恐惧或焦虑的情绪问题,是否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等,同时,父母要反思自己的社交是否有问题,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否太强势。如果有必要,父母也要做一些改变。
8、对于孩子的社交,家长不宜反应过度,也不能置之不理。家长的目光要长远,该放手时就要放手,要充分的信任孩子,亲人的支持和帮助是孩子坚强的后盾,能够为良好社交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