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尹建莉推荐的一本书,尹建莉自己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
该书分析了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群体性行为的特点,揭示了在儿童群体️中,孤立、排挤、欺凌等残酷性行为的存在,教孩子掌握社交的技巧,以及家长在孩子面临困难时所能提供的帮助。
就算是很擅长社交的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遭遇到社交难题,都有可能遇到朋友之间的冲突、背叛,或者群体中的孤立。当孩子面临社交困难时,家长内心一定是焦虑的,但在儿童社交中,家长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感。家长对待儿童的社交问题,首先要分清楚什么时候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的,什么时候是需要我们家长提供帮助的。家长也不需要过分的焦虑,这种焦虑感,会传递给孩子,限制了孩子社交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可以用自己的适应性、智慧和幽默感去解决社交问题。
各年龄阶段群体性行为的特点
3到7岁——寻求让游戏继续的方法
多数儿童进入社会生活是从三岁上幼儿园开始,脱离父母的怀抱,去面临自己处理友谊与冲突,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这个阶段孩子的友谊还不会持久,由于孩子性格不够稳定,宽容度差,会有很多友谊破裂的因素存在,阻碍他们友谊的持续,调查显示,童年时期的友谊多数也只能持续不到一年,或者更短。
3到7岁的孩子,他们的友谊根据跟谁一起玩的时间更多,会认为他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们会因为兴趣爱好相同,而在一起。他们追求如何让一起玩的游戏能够持续下去。
在这一段游戏中,可能会牺牲一些个人的欲望、掌控感,而达到共同一起玩耍的目标。有的小孩太追求自我为中心,控制感太强,他可能就会面临被别的小孩不喜欢和排斥的境地,在这个阶段互惠互利的游戏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一段朋友关系中,学会化解冲突与合作。
8-12岁群体——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不再拘泥于一起玩耍而已,而是以相互的尊重和肯定为前提。
儿童群体规则:
1.和其他同伴一样
孩子更看重集体的规则,更愿意在集体中顺从他人,或当群里中的老大。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青少年,可能是4%的青少年,能够突破集体的价值观和意愿的压力,作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2.你必须属于某个团体
每个人都渴望属于某一个集体,希望可以成为“我们”,渴望得到集体的认同。
3.要么在圈内,要么在圈外
一个儿童群体有可能源于某个相似点,而也可能因为都憎恨某人而在一起。在圈外的青少年,也需要自己围成一个圈外的群体。
4.在社交等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孩子希望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现自己,认同感、力量感增强,在和别人的关系中获得连接。
有的群体会有各种等级之分,那就会鄙视地位比较低的孩子。说到群体,一个受群体排挤的小孩,可能会成为群体集体欺凌的对象,或是大家的替罪羊。在群体行为中,出于对集体凝聚力的需要,大家容易容忍一些破坏性行为。这些行为可能超越了道德,超越了人性,但在群体意识的裹狭下,个人的责任感、道德感削减,在旁观别人被欺凌,时会有一种快乐的代入感。
5.你必须扮演某个角色
嘲笑骂人也是孩子争夺群体地位的一个方式,在孩子年龄小的孩子,骂人可能只是一种冲突,但是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骂人也是在争夺群体地位的一种方式。
群体中孩子的类型:
1.受欢迎的孩子
这种孩子在社会中社交地位比较高,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小的攻击性,较强化解冲突的能力。
2.被接纳的孩子
这种孩子属于群体中的大部分。自控力较高,攻击性较低。
3.被排挤的孩子
被排挤的孩子,分为排挤顺成型和排挤好斗型,这两种孩子的社交风险特别高。最近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事件,肇事者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4.被忽视的孩子
这类孩子属于默默无闻型,在团体中,没有突出的表现。社交技能不够高,但是攻击性也不够强,在群体中地位较低。
5.受争议的孩子
有的人喜欢,也被有的人讨厌,在一个群体中,一般会有4%左右的孩子属于这种类型。
6.定位模糊的孩子
如果把前面几种孩子的类型排除之后,总有部分孩子,好像又不属于这种类型,又不属于那种类型,剩下的这部分就是属于定位模糊的孩子。
哪些小孩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的提供帮助?
有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有暴力行为和破坏性行为,是同龄人受群体排挤的主要对象,他们会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控制自己的行为,惹到课堂秩序,容易成为被孤立的对象。
决定一个群体排挤谁,孤立谁,并不是由团体投票决定的,也不是由于某个人的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于千万个小事件所共同结果造成的。
如果孩子自控力较低,挫败感情绪失控,他容易成为不受欢迎的类型,这样孩子的父母可能需要在长时间内,多参与孩子的社交管理,把他创造社交环境,并且确保孩子社交在可监管的范围内,以便于随时帮他处理社交问题。
被排挤型的孩子,她们往往不能够通过自己完成被群体接纳,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的共同智慧,来引导他摆脱这种困境,改变他们的人生之路。
一个孩子如果控制感太强,或者太过于追求力量感和认同感,在他一遍又一遍的伤害对方的感情时,他的朋友可能会离他越来越远。
如果孩子慢慢的认识到,对关系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力量感,和认同感的需求时,他会放弃自己一部分欲望需求,如寻求友谊的圆满。
家长所能提供的帮助
教会孩子化解冲突的方式有:安抚对方,送小礼物,讲讲幽默的笑话,或者拍拍对方的肩膀,拥抱对方。
以下十点,有助于家长能够帮孩子处理社交问题:
1.不要过分担心,相信你已经为孩子提供了社交生活的起点。
2.认识友谊和受欢迎之间的重要差异,友谊比受欢迎更重要。
3.支持孩子的友谊。
4.让孩子的朋友到你家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当孩子的朋友来到我家时,我可以尝试,一是主动和孩子的朋友打招呼,二是当着他家长的面表扬他,三是在孩子的玩耍过程中,找机会告诉他,我很喜欢他,欢迎他下次再来我们家玩。
5.家长不仅做友谊的老师,更做友谊的榜样。
6.为孩子提供广泛的交友机会和参加团体活动的机会。
7.与你孩子朋友或敌人的父母交朋友。
8.同情孩子的社交痛苦,但是也要保持理智的判断。
当孩子遇到事就困难时,家长可以跟老师结成同盟,一起来帮助孩子克服社交困难,而不是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老师,让老师有独自解决这个问题的压力。
9.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位置。
如果孩子有社交困难,及时提供援助,如果孩子属于受欢迎或被接纳的类型,帮助他成为一个道德领袖,而自己不要表现成像一个中学生一样。
10.要从长远看问题。
就算孩子被孤立,我们家长也可以和孤立她的孩子父母,保持联系做朋友,这样才能够让群体接纳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不要把孩子一时的社交痛苦看成是持久的,长远的,相信孩子,能够走出社交的转折,找到雨后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