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不上幼儿园,
你问她,幼儿园不好玩?她说不是,
幼儿园东西不好吃?她说也不是,
幼儿园小朋友欺负你?还不是,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直猛抓孩子教育的妈妈怎么问都问不出,而较少在这方面有干涉的爸爸平心静气地问,才知道原来是害怕幼儿园的某老师。
小朋友怕老师,这个问题似乎很普遍,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少有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怕老师的,除非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很明显了,为什么呢?
考一考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支支吾吾告诉你,“我不喜欢我们那个老师”“我害怕某某老师”“某某老师不喜欢我”,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A:嗯,是不是你最近调皮了啊?
B:二话没说,就去学校找那个老师了。
C:那个老师是不是对所有小朋友都这样?
D:我想你真的很害怕那个老师,能不能详细说说,这个老师做了些什么让你有些害怕?
选择前两个的家长可能会发现,你的小朋友跟你说的知心话越来越少,慢慢地好像也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小朋友了;而选后两个的家长,首先会发现孩子害怕老师的状态会越来越少,另外,孩子似乎不但不怕老师,而且性格上更加积极了,原因在哪里呢?
心理学有一种理解成功或失败、犯错的归因方式,叫“内归因”和“外归因”,如果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把他“内归因”为是自己人格、能力、情绪导致的,这样自尊水平会越来越低,而把他“外归因”为是外在环境/他人影响,这样孩子自我挫败感较低,也能够有力量行动去积极地寻找办法。同时如果我们做对一件事情,大多数人也倾向于内归因,即,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做成的,这样一方面满足了自己获得尊重和成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会让自己更加地有动力去做更多的尝试。
话说回来,选择A的家长,是一种内归因的方式,认为是孩子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能力不够)导致教师严厉相向,其实这也是遗传的一种,只是这个遗传的不是内在基因,而是看待自己的方式,用内归因的方式,潜在地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导致了某个事情不如预期的结果。我们常说自信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那同时也看到,这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危害会在哪里?畏首畏尾,会不止害怕幼儿园的老师,将来可能也会害怕权威型的老板,面对新事物时,首先冒出来的观念是“我不行”等等。这时大家也可以想一下,为什么开头的小朋友没有告诉妈妈,而是告诉了爸爸呢?
选择B的家长,表面上好像认为是教师的错,要帮小朋友出头,这是一种外归因,只是这种外归因很容易有推卸责任的味道,不但不有利于孩子理解自身,也抹杀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C的家长,传达给了孩子理智分析的能力,相对客观地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一上来就如此客观,有的小朋友可能很难克服挫败或恐惧的情绪。
选择D的家长,“我想你真的很害怕那个老师,能不能详细说说”这是一个倾听的态度,是没有指责没有评判的,这种态度孩子会感觉被理解,也更愿意把真实的状况详细说一说。“这个老师做了些什么让你有些害怕”,没有蛮横的外归因,同孩子一起客观理智的看待问题。
所以在孩子成功、得意的时候,用内归因的方式,比如是努力、细心等方式让她取得的这样的成果,只是我们要鼓励孩子的是他能力,这会促使孩子倾向于展现和培养这种能力,而如果表扬他聪明,他可能会因为后续担心自己做的事情不够聪明,而不敢尝试,畏缩。在孩子受伤,挫败,恐惧的时候,用外归因的方式,是不蛮横的外归因,什么是不蛮横的外归因呢?不指责外在环境,不推脱责任,同时又能够让内心充满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