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蝴蝶效应》电影,那你一定对决策的威力不会感到陌生。电影中的男主角不断的改变自己当初所做的决策,随着决策的不同,故事的结局也一遍遍被改写。
生活由一个个决策所构成,别人的决策,自己的决策都会影响自己。父母的一个决策造就了我们的一生,从此,我们也与决策有了关系。与电影不同的是,一旦做了决策,就无法像电影里那样随意更改,我们必须要承担决策的后果。
决策如此重要,以至于有人为其出书,拍电影,以告诉受众该如何做决策。但不管看了多少,似乎我们还是不会决策,还是经常做错误决策。
拿一个朋友买房为例,最开始银行提供优惠贷款政策,他觉得买期房有风险,于是决定不买;接着到了适婚年龄,想着以后岳母对女婿的要求,于是决定也加入买房大军,但此时价格已经上涨了一截,为了买房而买房,结果因地段买得太偏而后悔不已;结婚后,因为一直抱怨地段太偏,于是整天想着怎么卖出去再买一套;过了一年,楼市进入寒冬,他把房子卖到了最低点,而此时心态又有变化了,决定以后租房住,不买房了;又过了两年,房价飞涨,之前卖房的钱还不够首付,于是租房的念头更甚;又过了一年,不仅首付不够,连买房的资格也没有了,于是又开始后悔当初没有买房。慌乱之中,下手了一套更偏远的房子,美其名曰“投资”,其实是怕上不了车,谁知这个“投资”的决策导致自己至少五年内不能套现再买其他地段的房子,此时,孩子已经快上小学一年级了,教育资源成为了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但此时,他却无能为力了......
一开始的错误决策导致了后面所有的不良后果,“一招棋输,满盘皆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初那个错误的决策呢?是情绪,情绪是决策的最大威胁。我们通常会以为自己的决策都是理性的,但其实生活中有98%的决策都是潜意识的非理性决策,那意味着有98%的决策都来自我们的感性层面,所以情绪因素控制着我们绝大部分的决策。
我们经常因为情绪而做出错误决策。因为情绪买房、因为情绪卖房,因为情绪而下注,又因为情绪而割肉,因为情绪而不愿向反对我们意见和观点的人了解事实,因为情绪而放弃了探索真相的可能......
不良的情绪经常导致我们的误判,使我们尝到不良决策的苦果。
除了情绪,“选择性过滤”也会使我们陷入不良决策的陷阱。我们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主动感知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习惯、需求、观点相一致或接近的部分,而忽略那些和自己的需求、观点、兴趣不符的信息,这在心理学上叫“选择性过滤”。由于大众传播的信息是海量的,因此大脑进化出这样的方式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这种方式却也导致我们在决策时容易进入“选择性”的误区,也就是先做决策,再去寻找跟自己决策相符的事实,而忽略那些与我们决策相违背的观点和事实。比如,你喜欢这套房子,其实在心里早就决定要买下这套房子的决策了,但是家人反对,于是你就收集了各种“有利”信息来支持你的决策,比如房子价格便宜,可以公积金贷款,这里空气好,交通便利,紧挨着大学...... 有了这些信息,买下这套房子就更加理所当然了,但是这些信息真的是决定是否要把房买在这里的重要因素吗?如果我们买了这套房,会产生什么后果,后果的后果又是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就听从了销售人员的意见,而把某些应该重点了解的信息给忽略了,导致了我们的错误决策。
那是不是我们就应该全面了解所有的信息后再做决策呢?如何才算真正的了解事实呢?请听明日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