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花几千万将iPhone变薄0.5毫米,结果中国人一个套,没了;
花二十几年把iphone屏幕变清晰,结果中国人一个膜,没了!
- 1 -
2012年,iphone5在中国上市,火了手机行业的下游市场——手机壳和手机贴膜。那一年,买到iphone的人,必然会为它配上贴膜和后壳,哪怕,手机还没到,配件早已准备好一箱。
毕竟,iphone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了中高层社会的必备之物。它看起来这么薄,越薄,看起来越不安全,必须加一个壳增加它的安全感;屏幕看起来那么清晰,越清晰,看起来越不安全,必须加一个贴膜,增加它的安全感。当你的iphone安全了,它便失去了最美的一面——更薄的机身和更清晰的屏幕。
去年,最惊艳的手机想必就是小米mix,是国产手机乃至世界手机的里程碑。全陶瓷机身、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高达91%屏占比的6.4寸屏幕……无数的“黑科技”成就了这款令人“揪心”的产品。
作为一个科技爱好者,我也对这款手机爱不释手。上手的一瞬间,我决定,为它带上附赠的皮套,为它的屏幕贴上保护膜,因为,它看起来太脆弱,或许,轻轻一碰,就碎了,这样,它就变得足够安全了。
带上皮套,它在手中不再打滑,因为皮革的摩擦远大于陶瓷;带上皮套,它看起来不再脆弱,因为皮革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哪怕皮套看起来很薄……但是,它失去了陶瓷具有的手感,皮套也让边框变宽,mix令人惊艳的设计、科技也不复存在。
过度的追求安全感,或许可以使这些产品使用时间更长,但是这些安全感却成为了才华的坟墓。
- 2 -
职场前辈和鸡汤告诉我,想要突破自己,就要跳出舒适区,才能获得成长。
心理学研究说,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 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前不久,咪蒙5万月薪的助理刷爆朋友圈,成为了鸡汤文中的又一股泥石流。黄小污,从实习期就跟着咪蒙,见证了咪蒙的创业失败及创业成功。或许,会有人说,她的运气真好,碰到了咪蒙这样的老板;或许,会有人认为,一个89年的小女生究竟没有资格拿到5万的月薪。
让我们看看,黄小污做了哪些事:
黄小污亲手搭建了咪蒙团队的“新媒体资料库”,如今收藏着上万条从各个公众号摘录的好标题、好句式等。实习生入职2个月,通过学习这些语料,起的标题就能跟老员工不相上下。
一直让自己保持在学习区。公众号文章一度被认为是碎片化的“知识”。许多人崇尚碎片化学习的方法,他们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这是获取知识最快捷的方法;还有一部分人反对碎片化学习,他们认为,碎片化的知识不足以撑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黄小污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整理成体系化的只是,让自己一直保持在学习区。
为了训练自己对热点的敏感度,黄小污在全网搜集了过去一年的热点事件,从对象、内容、原因等不同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事件可能发酵成大热点、特大热点,以及一般低烧型的热点。
全力挑战恐慌区。2015年9月,咪蒙在公众号上推送了第一篇文章,最初只是作为影视项目的补充。后来公司搬到北京,所有人也都在做影视,只有黄小污一个人运营公众号。对于她来讲,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至少,在这份挑战面前,她选择了全力迎接,把“恐慌区”变成了“学习区”。
也许,是环境逼着黄小污不得不维持在学习区,不得不适当的接受恐惧区的挑战,起码,她用行动证明了,她可以。
王石也曾经定义自己为“终身的学习者”,罗振宇也经常说“死磕自己”,柳传志也鼓励大家“奔日子”……只有离开舒适区,才有可能发挥出“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