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恨水,你肯定知道他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春明外史》。指不定你和我一样,也曾对“鸳鸯蝴蝶派”嗤之以鼻。
尽管书中满是风花雪月你侬我侬,好似与大时代背景不协调。但不可否认的是,张恨水做为一名通俗小说家在二十世纪30年代凭借一支勤奋得可怕的妙笔在帝都很是吃得开,可算得上是最成功的“民国北漂”。
1919年,张恨水由老家江西来到北京求学。可是父亲早逝,家中弟弟妹妹一大堆,养家糊口才是迫在眉睫之事。张恨水毅然放弃了北京大学学习的机会,进入报社工作。
上天是公平的,绝不会让璞玉在砖石瓦块中埋没终生,必得有识玉的高人慧眼识英才。幸运的是,年纪轻轻的张恨水就遇到了他的伯乐:成舍我先生。成舍我是《世界日报》和《世界晚报》的创办人,他大胆决定由张恨水来主编副刊。知遇之恩,涌泉难报。于是,小说、散文、诗歌、时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张恨水一人包揽了副刊的全部稿件。
这样的平台和经历使他快速成长起来。一部小说连载五六年再寻常不过,同时为几家报纸更新不同的小说连载也是小菜一碟。
他的小说火到什么程度呢?拿成名作《春明外史》来说吧。此书1924年4月起开始在《世界晚报》副刊连载。他以野史的笔法描写二十世纪20年代的北平,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在书中都有自己的舞台。此书还原了北洋政府的腐败和不公,好事的读者将书中人物与现实社会对号入座,普通读者也都能在小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连载过程中经常出现读者在报社前排成长龙等待最新报纸出炉的场面,只为知道自己关心的人物结局如何。小说甚至还惊动了张学良亲自到报馆面见张恨水本人,二人结为朋友。张学良还表示,愿为其谋得官职。不过,此兄写小说正上瘾呢,哪里肯做官。
北漂八年后张恨水开始推出《金粉世家》。若说《春明外史》使张恨水一炮打响,那这部连载五年、耗字百万的小说算是让张恨水在通俗文学小说的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电视剧《金粉世家》热播之时我还在上中学。按说年代已远,可陈坤与董洁的合作让我知晓了世上还有金燕西与冷清秋这样的存在,还有那样生龙活虎、五味杂陈的北平。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时,一时失神,明明看着我,却叫道:“冷清秋,你来回答下这个问题。”我“腾”地站了起来,闹了个笑话。当年此剧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至于书的影响力嘛,也能从读者群及口碑略知一二。鲁迅先生的母亲就是货真价实的一枚“金粉”。每及张恨水新书出版,便要求儿子买来一睹为快。
再来说《啼笑姻缘》。此书应上海《新闻报》邀请而作。上海滩呐,十里洋场啊!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市民们什么没见识过?才子佳人余情未了的故事海了去了,偏独钟你这北漂青年的无病呻吟?聪明的张恨水便以言情加武侠的模式抓住了上海市民的阅读心理。樊家树、沈凤喜和关秀姑的故事迅速成为当年上海滩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传说大家陈寅恪晚年眼力不济时曾专门请人为他朗读此书。
你看,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所以,别说做个“北漂”,若是张恨水先生活在今天,怎么也得是个“巡漂”北上广的有为青年呀!
喜爱张恨水的读者大抵是冲着他的小说去的,熟悉他的朋友却说他的散文比小说更胜一筹。我随便举个例子:
“听虫宜以夜,宜以月,尽人而知矣。然清明之夜,黎明早起,时则残月如钩,斜挂山角。朝日未出,宿露满枝,披衣过桥,小步竹处,深草之中,微虫独唱。其声丁丁,一二分钟一阙,绝似小叩金铃,闲敲石磬。妙在小,又妙在能间断也。此非城市人所能知,亦莫能得此境遇,盖造物以予草茅之士者耳。”
我就问一句:美不?此段选自张恨水的《山窗小品•虫声》。这篇散文写于作者于重庆时,一山前小屋,依窗植竹,别有一番滋味。
1930年,张恨水为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写作,便辞去了报社的工作,成为一名专职作家。任性不?要我说,一点儿也不任性。人家在辞职之前已经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才会有想不干就不干的洒脱。
辞职后他又干了什么呢?这事儿要搁现在,绝对能上头条。成为励志段子、心灵鸡汤、指明灯塔照亮无数蜗居地下室北漂青年黑暗的心灵与前程。
“一顿饭功夫谈成的稿费在帝都买下一座王府”。咋样,这标题够吸引人不?其实这事儿还真不是吹的。一次饭局上,张恨水将《春明外史》版权卖断,《金粉世家》也交由出版,又签下合约一年交出四部小说。不说别的,单说卖断《春明外史》一部小说就有4000银元(折合人民币20万)进账。张恨水立马拿这钱买下了大栅栏12号一处宅院,算是结束了自己的北漂生活。用稿费挣得帝都大宅子,怎一个“成就感”了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隔着大玻璃,观赏着院子里的雪和月,真够人玩味”。
现如今的北漂青年更是有如过江之鲫。据我掐指一算,迷茫的占大多数。大学毕业,头脑一热,不分专业,不论就业形势,不管父母期盼,抱着“打死也不回老家混”的念头,一猛子扎进了北京城。刚开始也确是“不混成人样绝不回家”或者“混成人样更不回家”,后来就变成了“我奋斗的意义是什么呢?”年岁不小了,房子依然买不起,玩命爱过的姑娘嫁作他人妇,父母的背佝偻了,自己却永远回不去了。羽•泉不有首歌唱的好吗:“还能到哪儿去呢?除了上班的地方。没有留不下的城市。只有回不去的故乡……”
可是,迷茫的北漂青年们呐,不要一味抱怨为什么你的生活一潭死水没有光亮。你知道张恨水寻得黎明前在黑暗中是怎样苦苦挣扎吗?他写小说3000万字,最多同时在10家报纸开辟长篇小说连载专栏,也就是说十部小说同时摊开来写,除夕、春节、端午、中秋这样的团圆日也不曾停歇。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仅有一天中断写作,那是在两个月内两个女儿得猩红热相继死去的时候。除此之外没有一日不夜以继日、笔耕不辍。亲爱的北漂青年们,若能如此,你还有闲工夫迷茫吗?
啰嗦了这么些,保不齐还有人对张恨水先生有偏见。认为其在局势动荡的时候居然还在为小家之利蝇营狗苟;为取悦读者,整天爱恨情仇,极尽春梦无痕能事。可你不知道的是1932年他曾自掏腰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抗战色彩的著作《弯弓集》鼓动抗战。1939年创作第一部写南京大屠杀的小说《大江东去》。民族危亡之时,哪个男儿不热血沸腾。同胞惨遭杀害,哪个中国人不磨刀霍霍,欲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被扣上“鸳鸯蝴蝶派”帽子的张恨水,也是真冤。
好吧,不提这些,咱还提北漂。做为一个成功的北漂青年,张恨水对北平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北平是以人为的建筑,与悠久的时间的习尚,成了一个令人留恋的都市。所以居北平越久的人,越不忍离开,更进一步言之,你所住久的那一所住宅,一条胡同,你非有更好的,或出于不得已,你也不会离开。那为什么?就为了家里的一草一木,胡同里一家油盐杂货店,或一个按时走过走过门的叫卖小贩,都和你的生活打成一片”。
亲爱的北漂青年,愿你选择留在帝都也是出于同样理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