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蚊山小西桥。
偶然从“东江”大哥《河南岸蚊山小西桥,何去何从?》文中读知了小西桥。原觉得古桥众多,在意不过来。
当知道小西桥的位置离得很近,同在湖心岛,也就二公里的路远,何不去访一访呢!
我就喜欢干些去寻访从别人文章中写到的人事物的事,有一种应证的新奇,感觉像是赴一场未知的约会。
一方面是与东江大哥精神行为上的相会,同时也是与一座古桥的相会。一早才下夜班,顾不得休息,匆忙洗了脸,按耐不住内心的骚动,哼唱着“河对面的莎吾烈泰,今天还在不在”的牛头不对马嘴的歌曲,骑上单车,就出发了。
据东江大哥文中所示:蚊山小西桥在湖心岛湖山村田屋小组。但,具体位置不详。
我来湖心岛近三年了,然而,对仅隔一条三环路的湖山村并不熟悉。之前,曾有同事在湖山村租房,我也想找房租,曾去湖山村看过一次,感觉并不好,环境有点脏乱,就没有成租,只是粗略地转了转。
这次,当我来到湖山村,要找这座古桥时,却是盲目的。我原以为湖山村就那么大地方,不会难找。可一脚踏进去,才发现竟有相当的面积。我想起访梁化梅园,那些相对偏远之地的村,并不见几户人家。相比较起来,湖山村就属“闹市”了。自建房真不少,横七竖八,巷道也没个规律。人虽到了田屋,但并不知桥在哪?如何走?只好问人。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在他们接力的指引下,绕来绕去,越来越接近要找的目标。
据东江大哥文中图片,小西桥旁边有蓬竹子。当我来到一处屋前,看见屋角后面有竹子蓬蓬露出,我想,肯定就是这了。
这时,有一位阿姨过来,指着一丛竹旁的一条小路对我说,走这里哦。果然,在几丛蓬竹间,我看见了小西桥——原来,你就在这里!阿姨并不知我要找桥,以为我迷了路,前来指我从这条路出去,因为这条路往前不远,就是大路了。这也让我发现了找小西桥的最佳入口路径。如果一开始知道这条路,早就找到了。
其实,细心一点不难发现,地图上有标“蚊山”,那么找到蚊山,一定就接近小西桥了。但这还不是最好的办法。为了方便感兴趣并想来看一看小西桥的朋友,我把自己误打误撞发现的最佳入口路径,在这里告诉大家。
无论你在哪里,导航到湖山村银城百货商店,这个商店在G48乡道的边上。到了商店,前走十余米,往南方向,有一个路口,从这个路口进去,是一条水泥路,沿着水泥路往里走,会发现一处老房子。据老房子一门上的对联:雁门世泽,荆树家声,以及屋内墙上写着的“紫荆堂”来看,这里原是田屋小组田姓的祠堂(旧址)。老房子的位置,在地图标的是“湖山村牛栏酒坊”。当然,现在并没有什么酒坊,都是已废弃的空房子,想必早先这里还是挺热闹的。老房子离小西桥仅有三十米不到的样子。小西桥所在的位置是一块荒地,长着好多蓬竹子。从这蓬蓬的竹子来看,也表明原来这里曾经的河流存在。因为这种竹子,据我发现,喜欢生长在河边或阴排的山脚。可以分析,田氏老屋的存在,当年的热闹,门前的河流,联系田屋与河对岸的三栋的小西桥,这座古桥的存在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找也有找的乐趣,如果你有闲情逸致的话。
说了这么多,言归正传,回到说小西桥上来。
当我第一眼看到小西桥,感到它是如此的不起眼。像是被人扔弃在荒郊野外,没有用处的一件废物。它沉寂陷落在一条荒芜的小沟渠里。但我还是马上认出了它来,确定是要找的小西桥没错。
桥东南走向,全长概15米。河中有两个桥墩。桥墩简洁,由两根石条立在河中,通过石隼搭上一根宽一些的条石当横梁,上铺三根条石做桥面,共九根。两头直接搭在地上,以致中间高,两头低。
这样的桥梁实在简陋,粗糙,但不失实用。只要水中的桥墩立得够稳,桥上通行是没有问题。据此来看,桥下原也是一条小河。
类似的石板桥,让我想到之前去看的麻陂坳头村的“髙陞橋”(俗叫五眼桥)。相比,小西桥要逊色不少。不过,在当时同样起着连接交通的枢纽作用,如今同样的废弃,成为了保护对象。
小西桥的东头,立着一块保护示碑。(小西桥惠城文物编号019)。正面写有桥的大名:“蚊山小西桥”。反面刻有简介:
该桥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村民集资自建,原为木造,后改筑石桥。以青石作立柱子于水中,每两条立柱承托一根石条作横梁共组成四个独立的排架,排架上置三条青石作桥宽,共铺九刐青石为桥面。
小西桥曾是三栋村民来往田屋村必经之桥。
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小西桥的前世今生。
但《蚊山小西桥碑文》的石碑,我并没有看到。要不是藏在竹丛杂草中,要不是不见了。不过,东江大哥上次寻访是今年春,相隔时间并不长,不致于丢失了吧。
对比东江大哥与我这次拍的照片来看,小西桥是发生了些变化。感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小西桥变得更加的苍桑,落魄,无人问津。桥身几近掩在沟渠中野生的大叶芋之间。
另外发现,保护碑的旁边,靠竹丛的脚地上,摆放着一尊财神菩萨,只是这位财神菩萨的右手缺损了。但依然微笑着站在那儿,好像在欢迎我似的。
小西桥的旁边,就是村民的房子,及因地制宜的菜地。一位阿叔在静静的浇水。确如大哥所说,湖山村成了湖心岛范围内的城中村。
从湖山村目前的现状来看,它的改造确实是被搁置了。
我想,之所以开发被搁置,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建房居民太多,在诸多问题上,不能达成开发建设。
对于小西桥,东江大哥关注的是它的何去何从,这是他出于本地人身份的情怀与担当。而我,作为一个漂泊的外地人,关注的角度则不是它的将来,小西桥即便现在成了文物保护,在若干年后,仍然会消失,我的想法或许是悲观了些。我关心的是,从见到现在的小西桥联想到它的过去,曾经的热闹,常日的熙攘往来,人间烟火,普通人等的市井生活精神面貌。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岁月,我们都会成为“小西桥”,乃至不如小西桥,默默无闻,平凡一生,归为黄土一抔。
如此让人珍重当下活着的美好!
在介绍小西桥的文中,东江大哥还提到了另一座古桥,即“拱北桥”。
搜索了一下,拱北桥就在西湖边,朝京门不远。如此这般,索性一并去访它一访。
拱北桥,也叫五眼桥,与五眼桥排涝站相连,位于东江左岸与惠州大桥交界处。具体就在排涝站与西湖连接的中间区域。因列为文物保护,看似像是一井废弃的池漕。骑车上惠州大桥就路过,可之前因不知它的存在而熟视无睹。
小西桥是民间建的,而拱北桥是由官方修建,看上去气派多了。
拱北桥南北走向,桥头有碑及简介:
北宋治平三年(1066),惠州知府陈稱围湖筑平湖堤时所建,元末毁,明永乐年间重建,此后曾多次维修,是我市保存最早的、具有明代建筑特点的桥梁。
桥长40米,宽8.4米,高8.7米,半园形拱券。文化保护单位。惠州市人民政府1992年3月27日立。
上次说到陈公堤,说到陈稱,把这个拱北桥给漏掉了。也就是说,拱北桥与陈公堤是在同一时期由陈稱主持修建的。
虽然,拱北桥处在闹市,西湖风景区的边上,位于大雅之堂,但我莫名的,还是觉得蚊山小西桥亲切。
在拱北桥的旁边绿地上,还修有“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
想起那个时候的小西桥、拱北桥,人来车往,犹如今日之繁华。而如今,都变成了没有实际用途、被人忘却的冷清存在。我从小西桥、拱北桥的身上,看到了苍海桑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