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不少人,诉苦、埋怨,怨家、怨人、怨天、怨社会、怨祖宗、怨政府、怨环境,总是一副愤愤不平之态,也总是一张伸张正义的嘴脸,到处责骂,处处指点,总想着要扭转乾坤,总是站在某个制高点上蔑视众生、指点众生、革命众生。
有一个同事,四五十岁模样,高级知识分子,人生阅历相当丰富,经常成为某些人的人生导师,但他工作之余,却也常常找别人诉苦,而且诉苦内容大同小异,一次次,一遍遍,每次诉苦都觉得是第一次向人诉说,因此诉苦时从来都是讲得津津有味,特有兴致,比如讲自己的婆婆如何地对自己不公,自己的老公对自己如何地过分,自己如何地为这个家庭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己的父母如何地为自己的童年制造了多重的阴影,等等。特别提及自己与老公关系时,常常声泪俱下,给人的感觉是她真的再也过不下去了,简直就是活不成了。于是同事们关心地为她出主意:这样的男人离了算了!她一脸茫然,便没有了要说下去的兴致。等过一段时间,几个人凑到了一起,总是莫名起妙地又被引到她的种种不幸种种痛苦的话题之上,她就又开始了新的一轮诉说。
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委屈、那么多的苦与怨呢?
这样的人生活中何岂多也!
人的委屈常常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童年受到了某种较大的伤害,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来补偿,从而形成一种生命的不安全感,于是那份由此而来的委屈便会深深地进入潜意识之中,即使事隔多年,具体的事已然忘记,但那份委屈却会常常骚扰现实的生活,吞噬自己及亲近人的幸福与快乐——诉苦、埋怨、愤愤不平。
第二、孩子从小被培养成一种“我是对的”“我是有道理的”这样的心理习惯,他将受不得任何错误的指摘,稍有不顺他就会委屈多多,埋怨多多:“我没有错,都是你们的错!”当一个孩子我们夸他聪明、从小就很会讲道理时,我们要注意,这个孩子长大后往往表现的是,谁的道理都听不进去,只有他自己是对的,他容不得别人误解他、不解他,他处处都要向别人说明自己是有道理的,他将不断地向别人表明自己是不会错的,即使错了也是有道理的。于是,他将渐渐难以让人接受,而他的苦也将源源不断。
第三,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多,而获得的少,被认可被肯定的少,其实是骨子里的自卑与不安全感在作怪。
而面对委屈,其实最想表达的就是被人认可,被人看到,被人理解,被人重视,害怕被人漠视,总想诉说,解释。内心的自卑、空乏,极需外在的他人的赞赏来填补。
其实,委屈时,不辩解、不争论、不解释,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真正的爱,他会让人走向自省,走向感谢,走向爱的大道。而这,需要修行!
曾有一个女子向一位高僧诉说:“师傅啊,我活的真的很苦,我的家人不理解我,不支持我,说起我的苦我三天三夜都诉说不完啊。”高僧打断她问:“那你平时是如何处理你的大便的呢?”女子愣了一下说:“当然是一安抽水马桶上的水阀就冲走了啊”。高僧说:“有些人可不是这样的,而是把拉出的大便精心地包裹起来,一找到机会,碰到关心自己的人,便打开包裹让别人验证一下,问是不是很臭啊,当得到他人的认可之后,心理便会特别的舒畅,感到很是满足,然后又不断地找人验证,以求得到认可,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生活中就是有人总是盯着自己的问题辩解、争论、解释,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经历了重重人生不幸之后,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逢人就去诉说自己的不幸,当别人一起陪他落泪时,她的心理才觉得得到了些安慰。当然小说抨击的是人们的麻木无情,但从心理学角度上说,祥林嫂在经历夫死子亡的人生重击之后,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她只是在本能地求得心理上的疏导,而她的这种本能疏导只会进一步加大她的痛苦,使她更深地陷入到自己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并饱受折磨,以致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
诉苦的人就是只盯着自己的苦不放的人,他们总是把苦一遍遍地拿出来看,并期望别人也认可自己真的是苦,苦得很有层次,如果看到别人说觉得不够苦,他们就会感到失落或者觉得对方没有眼光,不尽人情,不够朋友。他们不是透过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只是在那里盯着问题,不断地体会、玩赏、品鉴、回味,然后感慨、流泪、叹息,以求得最后舒畅地长叹一口气,改日有机会再重复再回味。
生活中人们最多的问题其实源于两性问题,两性问题往往又是两个家族系统的碰撞融合问题,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关系,因为那两个人背后都有各自的家族能量与信息,这两种能量信息碰撞到一起,集中在这两个人身上爆发。于是两性间出了问题,就陷入问题难以自拔,不断地辩解、争论、诉苦,不断地诉说自己的道理,不断地强调自己是对的,是有道理的,于是越来越苦,矛盾越来越深。
更要命的是,这种纠结还会深深地投射到对社会的态度之上:于是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关注社会(或国家、或集体、或他人等等)的不足、不公,特别是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无论如何都是有着深深的愤恨——反正就是不好!从根子里地不好!怎么弄都不好!就跟一个怨妇对她那不着调不靠谱的老公一样:不好,不好,就是不好,就是不能离开他,就是要受着他的窝囊气!
有些人就是靠诉苦活着!就是靠表达不满而体现自身的价值!于是这类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而多数则是痛且哭诉着,怨且隐忍着。
真正的化解之道呢?
可以说一切矛盾的激化,致使诉苦不断,都是因为彼此间缺少了感激,两性间、亲子间、师生间、上下级间、此部门与彼部门间,若有很深的感恩,就不会有问题,不会有苦,更不需去讲什么道理,当看到对方错误时,以不辩解不争论之心态对之,先想到对方对自己的种种好处,这是宽容,是信任,是期待,是感恩,是爱,自有一天,对方会意识到曾经有那么一天在某一件事上自己不对,伤害了你,而你却没有指责,没有争吵,感激之心必然涌上心头。此正是以感激之心赢得感激之心,这是最高的智慧。但问题在于人们往往等不及。
人们平时的诉苦、生气,其实都是看到别人的错,而自己内心不平静,于是将别人的错拿来折磨自己,然后又指出别人的错,以此想也折磨那个犯错的人。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弄得一团糟,失眠、愤怒、暴食、酗酒,甚至自杀,以此严重惩罚对方所犯下的错误,用把自己活得很苦的方式惩罚对方,而对方往往觉得这种人不可理喻,只会招致更大的反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将两人间的感激之心消磨殆尽。
一切的批评、责备、诉苦的潜台词就是:“我很不高兴,我也要让你不高兴”。而结果往往是对方的进一步争论,而这争论的潜台词同样也是:“你让我不高兴,我也让你不高兴”——即立即认可并加深对方的不高兴。所以说,那个批评责备人的人是很可怜的,他的辩解、争论给自己带来的是不高兴,同时也会招来别人的进一步认可:你就是不高兴。同样,一个愤怒的人向人表达愤怒,往往招来更深的愤怒。一切辩解争论都会让愤怒更加愤怒,可怜之人、诉苦之人也由此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因此,面对一个愤怒之人,首先要看到他的可怜,然后不要辩解,辩解只会使他更愤怒,我们是在为他火上浇油,这本身就是在残害于他,想想生活中的争吵之所以会越吵越凶,打架、甚至杀人,一方有错,是不是另一方也同样助长了对方的错误呢?
有位朋友说,结婚一二十年来,自己的丈夫从来没有给自己送过任何礼物,总是不关心自己。我问她,你孩子还好么?女士说非常可爱。又问:你孩子是从哪里来的?是你丈夫给你的吗?
人们的成长,其实就是要让自己平静下来,管理住自己的情绪。常怀感激之心、感恩之情,就像一位老医生所说:我不期望病人感谢我,我更感谢病人,正是那些病人给我们提供了病症,我们才能去研究,去进步,不然我医学上的成就就无从得来,所以我最感谢我的病人。
感谢那个指责你的人,对方也会平静。不辩解、不争论、不解释,用感恩之心对之,心中的苦也会全然地消失,爱也会自然的流动。
各自责,天清地宁;相互责,天昏地暗。责人者,内心最苦,吾当怀慈悲心怜悯之同情之,不应再用争辩、解释来助长他内心的苦。内心感激多了,抱怨自会减少。以感恩对之,对方必将以感恩回之。恩恩相报,幸福的指数该多么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