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事初中教学已逾十年,这十年,常常听到学生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语文成绩一直都不错,95分以上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到了初一,成绩会差到七十分以下,甚至有不及格的危险?还有的家长会问:老师,你觉得我们应该补点什么?或者我给他报个语文补习班吧。
我承认现实的语文学习中是存在断层的,尤其是六年级到七年级。这一点在作文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很多六年级升上来的学生,阅读量不够,也不知道如何写一篇中心明确的作文,甚至写不出一篇有个人鲜明观点的文章。
我想这个问题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我们先来看看小学阶段孩子们重点应该学点什么。
小学六年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分学段的,没进入学龄阶段时,孩子的重点是在游戏中学习,小学一二年级孩子刚刚进入学龄阶段,这个阶段是以拼音字词句子为主。
三四年级,根据孩子自身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孩子整个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奠定期。这个时期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孩子将会更加亲近或远离语文学科。
到了五六年级,家长不应该再把他们当成小孩子。这个时期,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和孩子分享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和话题,重点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在作文方面,重点在于解决主题鲜明(最好略带深刻)、立意新颖、语言生动。除此之外,除了写之外,听和说的训练也是不可少的。这个阶段,可以开始接触和背诵一些古文和现代经典文章。
如果在五六年级有过这样思维的训练,孩子到七年级拿到文言文或者要求写出主题明确的作文就不会犯怵。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教材的编写其实注意到了这种过渡和衔接。拿小学三年级的教材为例,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园地中的写作指导是这样的: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画的内容,再写一写,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
新版三年级上册也是第三单元的习作练习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指导内容是这样的: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一定有了新发现。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观察时要细致一些;不仅用眼睛看,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尝一尝。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变化。
再比如第一单元《猜猜他是谁》:选择一个同学,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不能在文中出现他的名字,但是要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你写的是谁。并且还有示例,比如:他特别爱笑,一个小笑话就能让他笑个不停;他关心班里的每个人。有一次我数学没考好,心情不好,他主动来安慰我,还送给我一盒酸奶······
请注意这里两个版本的区别,同样是写作指导,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新版本在指导上更趋于细致和准确。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孩子来说,新版本这样具体而微的指导就显得特别有效,不仅避免了重复低效作业,也可以很好地帮助老师引导学生走上观察描写之路。
不过问题是,老师会不会注意到这样的变化,会不会依据这样的写作安排教学呢?
刚走上讲台的我,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写作,尤其是不知道学生一路走到初一,他曾经在写作课上学过什么,他掌握了哪些写作规律,因此当年最怕教的就是写作课。后来开始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之后,我在一个学期里会试着给学生讲作文的技巧,比如选几篇考试中的优秀习作从标题、开头、过渡、选材、结尾,但这样的课程只能让班级里那些缺乏写作技巧的孩子稍微写得规范、完整一点,但对本来就对写作有灵性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最后的结果就是优等生的水平略降一点,差等生的水平略好一点,中等生仍然没有提高。因为我教的只是“技”,皮毛而已,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未有真正的提高;而衡量一个学生写作水平的,肯定不是“技”,而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后来,我发现仅仅通过几堂作文课就想扭转学生写作的态度,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种写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是像阅读兴趣的培养一样,得渗透在每一堂语文课上,甚至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教师具备这种意识,那么课文就是阅读和写作最好的例子,甚至生活中的素材也可以成为教学内容,比如导游词、赛场通讯、倡议书等等,也就不存在什么阅读课和写作课的区别了。
如果教师没有这种意识,课文就是有别于写作的阅读练习,很多教师可能就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放弃写作教学和练习,这也许就是很多优秀教师不用上完所有课文却依然能够让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如何删繁就简,如何举一反三,却很能见教师的教学功力。一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教学,就能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比如,我在准备《社戏》这一课时,以“月下航船”为突破口,结合这几段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让学生揣摩语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特别是“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一句不仅可以从阅读的角度来启发学生揣摩“我”的情绪心理,同时还可以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将情绪暗藏在景物的描写中。
叶圣陶先生说:现在我们要相信,无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用叶老的话来说,每个孩子都能写文章,这是对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提醒——要相信学生。他还说: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所以,善教的老师会发现仅仅依赖作文课是远远不能提升一个班级的写作水平的,还得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分层个别地进行指导。
你想,指导作文就跟中医把脉似的,如果你不清楚病人也就是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不清楚他哪里有问题,怎么能够对症下药呢?而且,对于写作,也就是书面表达来说,是极其具有个人特征的,同样的一个故事,有的学生能说得清还能说得漂亮,有的学生不仅说不清还说不准确。所以,面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我们只有让他们先写再诊断,找到问题才能逐一改善或解决。
如果教师能从九年一贯制的角度去思考语文作文教学,就会发现这九年是不可分割的。小学一二年级是写作的萌芽时期,这个阶段重在引导孩子养成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文学的习惯,写话达到文通字顺就可以了,不必提太高的要求;小学三四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仍然以阅读为主,不过写作指导可以开始细致一些,特别是描写细致分层(人物描写抓特征,环境描写抓顺序),记叙有详有略(力避流水账),也应循序渐进,足足有两年的训练时间呢;五六七年级一要巩固三四年级学到的写作方法,而要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观点,这个阶段课文里开始有散文的出现,这对学生片段仿写其实是有帮助的,但不必要求各个都能写;八九年级学生思想比较成熟,教师应该在平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可以尝试多种文体,比如演讲稿、新闻通讯、人物传记、剧本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