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
三、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3、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这里应该是“阴(邪)胜则阳病”,阴代表气的凝聚,过于凝聚就是阴邪,就是肿瘤,就是阳气虚亏,辛散不足。“阳(邪)胜则阴病”,阳代表气的宣发,过度宣发则是阳邪,体表一虚,人就发热。
从某种意义上说,“阴”和《易经》里的“坤”是可以画等号的,代表着一种沉静、凝聚的状态,但过于凝聚,就会不动,不动就会僵死,就是邪。
所谓“厚德载物”也是要有生机的,德厚,则能忍辱,而载物,亦是化物。光忍辱,不能化物,是没有用的。身上堆了一堆垃圾,貌似是殉道者,其实并无意义,反而会让垃圾猖狂。阴,不仅是“收”,还得“藏”,所谓“藏”,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能把垃圾变成精华,才是“坤德”的力量,才是被人类赞许的力量。真正的神,是能承担人类的恶,还能依旧光芒万丈。
若阳气虚弱,而阴又没有自化的能力,就是“阴邪胜”。注意“化”这个字。五脏为阴,性贪。贪,不怕,但要把贪来的东西化成精华,才最重要。负责这个“化”的是六腑。所以六腑病,就是阳病,说明身体可能会出大问题。
“化”字:左边一个人,右边是一个颠倒的人。所谓的“化”,就是把一个人彻头彻尾地改变。我们现在每天都化一点,哪天觉悟了,彻头彻尾改变,就成为新人。《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义理之学都是在讲阴阳,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变成新人。
阴邪之所以胜,就是阳病,阳气不能气化,阴邪才凝聚。只有经过自己气化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的,食物经过气化,才能变成生命的精华;水,经过气化,才能变成“津液”。其实,真正滋养人的,不是水,而是津液。人,发烧了,要想治愈发烧,就得通过出汗的方式,把体表宣开,但汗为心液,只要出汗,人体内部的津液就会受伤,所以,桂枝汤的配伍提前就把这事做周到了,里面的大枣就是在直接补津液,生姜既开表,又加强气化。
从外部直接进入身体最大的两个东西,食物和水,是食物好化还是水好化?一定是食物好化。因为食物在腐熟的过程中,已经对其中的水进行了气化,如蒸米饭,最后只见饭,未见水。若直接去气化水,难度有些大,这要耗散大量的阳气才能做到。人体脏器中有很多功能是在进行水液代谢,比如少阳三焦,太阳膀胱和小肠,之所以中医说“膀胱与肾相表里”,就是说如果没有太阳膀胱经的气化作用,肾液就会有问题。
肾液分两种,一是唾液,二是尿液。唾液是气化的精华,故能上升;尿液不是水。西方把尿液分两种,一种称原尿,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新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在西医里,中段尿液也有治疗作用,比如在野外被划伤,伤口都会有许多病菌,如果没有消毒药品,可以用中段尿液清洗伤口。中段尿在正常情况下,基本可以认为是无菌的。在紧急情况没有清洁物的时候,可以用中段尿冲洗伤口,起清洁作用。但注意不要使用刚排出的尿液清洗伤口,不要储存尿液备用。《伤寒论》中的白通汤兑入的尿液也基本选择的是中段尿。但它的原理是借用尿走熟路的特性,起引诸药下行的作用。注意:大量喝水不仅增加了生命的气化作用,而且对肝肾的损伤非常大。现在人想用大量喝水起到排毒的作用,前提是,阳气一定要足,否则不仅不能排毒,还会造成尿潴留。
气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的身体没劲时,或者你的身体里阳气虚弱时,你身体的阴就会快速地凝聚。癌细胞就是细胞的无序生长,这种无序生长在我们生命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大家一定要记住,因为身体是自足的,只要它发生,那么消除它的力量也在发生。
“阴(邪)胜则阳病”,其实就是阳气的气化能力不够了。“阳(邪)胜则阴病”,“阳”就是气化、宣散,阳邪就是过度宣散。“阴”主凝聚,“阳”主散。阳邪过于宣散,阴就收不住。春天好多人无端发火,好多人莫名其妙跟人打架,说翻脸就翻脸,这就是散,这是因为你里面阴抓不住、拽不住这个火。春天高血压的病人也明显增多,都是因为身体“阴”的力量不够。阳气过散的话,其本质在于阴精不足。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邪胜,则热,发作出来就是狂躁症。阴邪胜,则寒,表现出来就是抑郁症。抑郁症就是阴邪胜,用“阳”给它化一化、散一散。阳邪胜,就是阴精不足,那就给它补一补、拽一拽。
关于狂躁症,《素问·病能论》里有段很有趣的描述。“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这病是怎么来的?)岐伯曰:生于阳也。(因为阳邪太盛。)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阳邪太盛,因为突然强烈的刺激,气厥而上逆,使人怒而发狂,此病叫作‘阳气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禁止其饮食就好了。因为饮食入胃,食积生热,人更狂躁,所以最好先饿着他点。同时,再用生铁洛煎水服之,因为生铁洛可以让上面飘浮的虚火快速下沉。)” 生铁洛为什么有这个疗效呢?因为生铁洛属于重金属,可以重调元气,有重镇安神之效,所以古代治疗狂躁症要么食用“生铁洛饮”,要么服用朱砂。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直接拿艾绒放在关元处烧一烧,也就是火灸几壮,病人很快就安定了。这些都是引火归元的好方法。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是讲病象的变化转折。其实就是前面讲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从病象上说,就是寒邪凝聚到了极点就会出现“阴盛格阳”的躁动,出现发散发热的征候。注意:生命是有假象的,我们一定要学会辨识真象,如果寒邪特别重,会把热给逼出来,人也会显出热象,就是大寒证也会有热象。
为什么寒到极点,会逼出热来?是因为人体有自保功能,若你的身体里阴寒过重,再不自救人就会死掉,身体就会拼着老本,来激活生命,身体内就会激发出热来把它破掉,此时人体自保功能开始发挥作用。这时的老本就是少阴心肾,甚至是元气,所以高热如果是无菌性的,西医会很棘手,而中医理论在这方面就非常高级。
“重热则寒”,如果人体内部热邪到极点,就会出现体表寒象。太阳之上,寒气制之。如果身体像个要爆炸的炸弹,太阳体表就要激发出极大的凝聚力量把它包住。寒到极致就是战栗的“栗”,就是浑身打哆嗦。谁主“栗”?战栗属于北方肾的病变。肾主恐,这就是热邪到极致时,也要调元气来平衡。判断“真寒假热”,还是“假热真寒”,是需要医生的真功夫。
嗓子的问题是大问题。中年人的咽喉肿痛嘶哑,一般是阴寒证,总用寒凉药灭火,就是寒上加寒。嗓子哑是大事,《宝命全形论》中说,人要死有三个象,其中之一就是嗓子哑,叫“其音嘶败”。人快死的时候,肝经是最后灭绝的经脉,而肝经主要走嗓子,因此,嗓子嘶败,是一个坏象。
4、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这句是说寒邪伤害人的形体,热邪伤害人的气分。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因此,凡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先肿后痛的,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
“寒伤形”,就是寒闭其表,只要天一冷就对形体、皮毛有影响,伤皮毛就伤肺气,人就会咳嗽以自保,通过咳嗽把寒邪给宣出去。吃对了药,会先吐白痰,也就是寒痰,等肺有劲了,就变成黄痰,黄痰吐干净了,就好了。
“热伤气”,就是热蒸其里。我们的生命,在什么状态下是最好的?一定是少阳相火的状态最好。在生命里,属于少阳的经脉是三焦和胆,三焦的“焦”字,上面的“隹”,代表小鸟,下面的“四点水”,代表“火”,烤小鸟的火一定不能大,所以,三焦系统就是一个温熏的系统,而不能是个火热的系统,也就是我们身体里这个腔子一定是温暖的,而不是火热的。如果火太大,热气蒸腾,就是“壮火之气衰”,生命就会快速消亡。永远要记住这个概念:壮火伤害生命,少火将养生命。
“气伤痛”,如果火伤了气,气脉阻滞,人就会痛。只要身体还能感知“痛”,说明“精”还足。“痛”字,里面是一个甬道的“甬”,所以“痛”就是甬道不通,经脉被憋,经脉通了,就不痛了。“疼”字里面是“冬”,所以“疼”指寒邪凝聚。其实,人对疼痛的感觉是不同的,骨强、筋弱、皮肉厚且松弛的人耐痛力强。肌肉结实而皮肤薄者,不耐痛。疼和痛有轻微差别,疼,是寒邪,喜欢人用手热敷,所以可以用热敷法;痛,是经脉堵塞,怕人碰,要用轻轻的疏通法。
总结一下中医医理对人体感觉的认知:
痛,是精足,而经脉不通。
麻,是气过来了而血过不来。强壮者可以偶尔用梅花针放血法。病在深处还须用药。
木,是气过不来,血也过不来了,久之凝成血栓,脑血栓病人前期“木”的症状明显。其实木是最可怕的,按在身上没有感觉。
酸,是因精不足而无法生发。什么叫“酸”?酸就是精血生发不起来。比如说我有本事,你也有本事,但你的能力不如我,可是你升得比我快。因为领导宁愿喜欢听话的,也不喜欢有本事的,所以我心里有点酸,这个酸,就是我也有这个精,但是没人提拔我,气不足以调精,就酸。酸和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酸,是有劲使不出来,有精无气;痛,是经络不通。酸时就按揉按揉,按揉就相当于抚慰和劝说,别较劲啦,这是命呀。渐渐地,气就平了。气若不平,慢慢就形成瘀堵,就是“痛”。久痛加内心怨毒,就恶化,或成“癌”。“辛酸”一词,辛味为散,酸为收敛,辛酸就是一种欲生发而不得的被困住的感觉。
胀,是阳气不足,水湿无法代谢,运化无力,湿气泛滥,则胀。水湿初起,在上眼皮;发展途中,则咳嗽,咳嗽是想把湿邪宣出;等到出现面色苍黄,阴股间寒冷,脚踝肿,腹大时,水湿已成气候,则难治矣。湿邪滞留于肠外,则是息肉;在子宫,则为囊肿、肌瘤。
痒,是人体最细微的感觉,只有心能感知。“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当气血不能到肌肤表层时,则痒。一抓一挠,气血一过来就不痒了。
气伤痛,形伤肿。是说气伤了,气不通就会痛,形伤就肿。
肿胀,是阳气不足,水湿无法代谢,运化无力,湿气泛滥。肿,得调元气消,如果肿了以后消不掉,就是元气不足。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是不通然后慢慢地变成瘀血,气冲不过来,也化不开瘀血,就是气伤了形。“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就是已经瘀肿了,气更加通不过去,就叫“形伤气也”。
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翻译过来就是: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热邪太过,肌肉就会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枯涸;寒邪太过,人就虚阳外越;湿邪太过,就会生发泄泻。
气,只要过度或不足就是邪,什么叫邪?就是过度与不足。
大病,都关乎情志,天天高兴着,少吃点,没事。都说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其实,是要跟人的长处在一起,至于短处,你可以化他,而不能说他,化不了的,就由老天去管吧,犯不着我们多嘴,少管闲事。
“风胜则动”,在中医又叫作“肝风内动”,“肝风内动”有很多表现,比如眼皮跳等,《伤寒论》管眼皮跳叫小中风。为什么会“风胜则动”,就是精不足,精不足人肉就定不住,就会动。小孩多动也是精不足,老人手足头控制不住地抖动也是精不足。大家一定要会听病人描述病情,病人有时候描述病情,像故事似的,要找出里面的关键词,比如他说心脏抽抽,就是心悸,然后再通过脉象判定是肝血不足,还是湿重。然后对证开药,吃过药后,拿报告回来,咱们一项一项比对,这样,病人踏实,医生也踏实。
“热胜则肿”,这里面出现几个问题。肿,是什么原因?根本原因在热,红肿热痛,就是热邪憋在里面了,会出现红肿,其实先前只是青肿。人体想用元气把这个肿消掉,但是又消不掉,最后憋在那儿了,就化为热邪。
“燥胜则干”,眼干、鼻孔干、阴道干、嘴巴干都属于燥邪太胜,不是燥气,是燥邪。大家一定要清楚,我们的主语一定要清楚,热邪胜,则肿;燥邪胜,则干。
“六气”是风、寒、暑、湿、燥、这是天地自然之正气,天地本身就有这六气,而且跟节气、阴阳有关。
《黄帝内经》把一年分为六气,第一步气为“风”,节气是大寒—立春—雨水—惊蛰。阴阳属性是“厥阴”,五运之气为“风木”。木生火,所以第二步气为“火”,节气是春分—清明—谷雨—立夏。阴阳属性是“少阴”,五运之气为“君火”。第三步气为“暑”,节气是小满—芒种—夏至—小暑。阴阳属性是“少阳”,五运之气为“相火”。火生土,所以第四步气为“湿”,节气是大暑—立秋—处暑—白露。阴阳属性是“太阴”,五运之气为“湿土”。土生金,所以第五步气为“燥”,节气是秋分—寒露—霜降—立冬。阴阳属性是“阳明”,五运之气为“燥金”。金生水,所以第六步气为“寒”,节气是小雪—大雪—冬至—小寒。阴阳属性是“太阳”,五运之气为“寒水”。
注意:这其中是一个五行相生的关系,第一步气是风木,代表阴气将尽,阳气正长。木生火,第二步气、第三步气是君火、相火,少阴君火偏于温暖,少阳相火偏于暑热。火生土,第四步气是湿土长夏。土生金,第五步气是阳明燥金。金生水,第六步气从小雪开始,至小寒结束,为太阳寒水。
具体说来,春三月,就是风气当令。风气过度或者不足就变成了“邪”,兼之春天人体里面的气机还没生发起来,所以人体皮毛特别空虚,容易招风,就会得风疹,风疙瘩。这时,很多医生喜欢开“防风通圣散”,对治风证。其实,如果血虚,当归四逆汤或桂枝加附子汤更有效。
6、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四时就是春夏秋冬,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用以生、长、化、收、藏。生长化收藏的过程当中,就生出寒暑燥湿风等六气来。
四时,五行,六气。
六气皆为正气,太过与不及,才是邪气。春属木,主生,风随之而生;夏属火,主长,暑随之而生;长夏属土,主化,湿因之而生(现在大家有个误区,都认为“湿”不好,都怕“湿”。殊不知,中焦的正气就是“湿”,没有这个湿,中焦的运化就会过快,人就会饿得快,恰恰因为这个“湿”的存在,食物在中焦慢慢沤着、发酵着,慢,才能运化出精华,所以这个湿是非常重要的);秋属金,主收,燥随之而生;冬属水,主藏,寒因此而生。永远不要忘了这个五行图,这个图是我们理解生长化收藏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