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个月滑这个滑梯的时候,前面站了个人,十一滑下来的时候把后脑勺磕了。站起来,又想滑,改变了方法,趴着滑下来。然后就不滑了,让我给她讲故事。
这次,同样的滑梯,刚开始自己趴着滑了几次。叫我“妈妈,你拉我一下吧。”。
拉着,坐着滑了两次。我就去旁边看书了。自己在滑梯上跑来跑去。
然后,一抬头,看见,坐着滑下来了。并且在上次碰到头的地方保持着背、头的稳定。
这个滑梯,十一从2岁左右来找爸爸的时候会玩。刚开始,只敢走上楼梯。然后趴着滑,然后坐着滑,碰到头了,不滑。
当孩子对尝试有不想或者有点带“观察”目光的时候,我们要不要“鼓励”?
那我们要看看什么是“鼓励”?
告诉她“没事,试一下么”“你看,旁边小朋友都可以,你也可以”“就试一下”
我认为不是!
为什么孩子会带“观察”或者有点“胆怯”的眼神?
因为她不知道在这个事情中他会不会受伤或者成功。
她是在自己跟自己打仗。
旁人,哪怕是爹妈的几句话就能消除这种感受吗?
如果可以,就不会有那么多从“鼓励”到责备“这娃胆咋这么小”的情况了。
那要不要因为孩子害怕就不让试了吗?当然也不是。
我认为的鼓励:
认同孩子当下的迟疑,不用言语“催促“。不刻意锻炼,但需要提供机会,愿意尝试,试。需要帮助,提供帮助但不代替他做。主动权交给她,信任他。因为这是他需要自己完成的成长。
如果说这种鼓励有优缺点的话,那缺点可能是:见效慢。但优点是:会像颗爬墙虎种子一样,扎在心里,每一次对“不确定“的突破就像灌溉,慢慢发芽,攀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