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水赏识的威力,赏识的语言和恶语,结冰的晶体形状是不一样的。
如何正确赏识您的孩子-------
第一:赏识,第二:正确。
孩子如果依赖在你的赏识里面才会做事,这就有问题了。
比如,孩子做作业,力量来自于妈妈的表扬,批评就不可以了。依赖于表扬,就不是内在的力量了。
我们学习让孩子如何有内在的力量去学习成长。
第一原则,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听起来很容易,但是我们真的在相信我的孩子吗?正是因为我们总是不相信我们的孩子,我们不断的去看到我们的孩子的缺点,我们怀疑孩子,我们去替代孩子,我们去要求孩子。
你会相信孩子不会做作业是因为作业太难了吗?孩子抱着手机我们相信孩子还回去唠叨孩子吗?
如果你真的相信孩子,你就不会唠叨孩子,你就不会说,你怎么这么不细心,你怎么这么不认真,希望孩子改变,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问题点。
看到孩子的缺点就像是看到宝贝一样,拎住孩子的缺点,只会带来反抗。
比如,孩子自己是会吃饭的,但是我们给孩子安排了时间,喂孩子吃饭就是替代孩子,就是不相信。相信孩子自己会吃饭,就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做错了孩子就会自我调整,慢慢就会学会了正确的做法。
比如孩子玩手机,你相信就不会去要求,因为不相信,所以会不断的要求,唠叨,指责,没收,发火,生气。换来的是孩子的对抗,关系的对立。
当孩子自己意识到玩手机会耽误学习,会自己来调整,前提也是因为孩子自己关注自己的学习,把学习当回事。
你真的相信生命会自我调整吗?
你不相信孩子,我们就回去怀疑孩子,给孩子贴上标签。当你怀疑的时候孩子就会害怕。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调整,自己成长的能力,你不去要求,他会自己调整,成长。
不相信就变成了人生场上的裁判员。
孩子就是运动员,而我们就变成了裁判,专门盯着运动员是不是有犯规的地方。一有错误就吹口哨,提醒错误,发黄牌,运动员开始逆反,关系开始破裂。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和裁判打架,鼻青脸肿,现在的亲子关系何尝不是如此?
盯着问题,希望改正,不改正,职责,冲突。
小时候和我们亲密无间,长大之后距离越来越远。
小小的坚冰累计在一起,就形成了巨大的坚冰,我们却希望用斧头来砍开坚冰。要让心理的坚冰融化,最好的方法是爱。
13岁左右进入叛逆期,心理期待脱落期,孩子有个无形的期待,和爸爸妈妈的链接,得不到链接就会叛逆。
叛逆来临的时候,叫往东反而往西。管理,打骂,控制,不相信,羞辱造成的。
为什么孩子会叛逆,就是源于我们的不相信。
三个相信:
相信每个生命都是种子。只要给予正确的养分,充足的养分,一定会自我成长,长成他原来的样子。(正确+充足)
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绽放自己来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
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孩子本来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管理,担心,给树剪成了盆景。
爱因斯坦的头脑只不过开发出2%左右,我们一般人不到1%,生命有无限种可能。我们尊重生命的本能。
饿了会吃是本能,困了会睡就是本能。
第二原则,找到孩子天才的一面。
有没有考虑过孩子自身的本性,而不是按照社会的标准来制造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性,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标准来要求,来制造孩子呢?
我们的焦虑,担心,孩子似乎不按照这个套路来走孩子就没用办法存活一样。似乎人生只有一条路。
考试不会决定我们的前途,高考不能决定我们的前途。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只是其中的一条路。
找到孩子的天性,孩子天才的一面。
是的,我们需要读书,既然读书已经是孩子最大的障碍,孩子又有了自己想走的路,为什么不让孩子走呢?或许孩子开心快乐了,读书也读好了呢。
找到兴趣,找到自己天才的一面,反而学习也会更好了。
生命得到了尊重的时候才会喜悦。
《地球上的星星》推荐电影。阅读障碍症,极其自卑,但是遇见了一个好老师,原来是个画画天才。
让生命得到尊重,得到绽放就是对生命最大的赏识。
第三大原则,找感觉,尝甜头
感觉好就是正能量,就有自信心,如果我们让孩子找到对某事的兴趣,找到我一定行的感觉,我是天才的感觉,我一定行的感觉,孩子感觉好就是内在的力量。表扬是外在的力量。
生命追求快乐,给她快乐就是甜头。生命逃避痛苦,逃避苦头。
感觉是实相,感觉是能量,感觉好带来自信。
尝甜头是为了融入孩子。
尝甜头是为了让孩子融入。
第四原则:及时发现问题,延迟处理问题
急于处理问题的家长:焦虑,担心
应付家长焦虑的孩子:逃避撒谎,伤害。
延缓处理让自己:“你在情绪中发泄”
延缓处理让自己:“真实面对自己”
大部分问题都是“暂时性问题”
延缓处理是让生命:自我反省,自我调整。
延缓处理是对生命成长的协助。
急于处理是逼迫生命走向扭曲的力量。
拉拉队,不管运动员有没有尽力,我相信你是尽力了。不管运动员赢了没用赢,我相信你下一次会赢。
家长不要太着急,不要在情绪中。也不要让孩子去找理由。
第五原则:融进去,诱出来
没用融入孩子生命,没法了解孩子的生命需求。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兄弟姐妹。
看见的是孩子表面的行为,不知道孩子背后的需求。
孩子哭是行为,需要抱一抱是需求。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是行为,想出去玩一玩是需求。
从表面给予认可,不知道真正的生命需求。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融入孩子才有可能了解孩子的需求。
肯定孩子成绩好背后的努力,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成绩好的结果。
如何融入孩子:
第一,保持同频。需要我们大人往孩子的频道调,变成孩子的频道。鸡和鸭也没有办法讲话。蹲下来和孩子一样,从高到低。主动调整自己的频道。
第二,对孩子有利。
第三,按照孩子喜欢的方式。
第四,怀着慈悲的心。
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我要和孩子一样的年龄,了解孩子的喜好。
我是汤丽兰,专注0-18岁儿童心理研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提供亲子课程,父母课堂,家庭咨询,青少年一代天骄训练营,演讲口才训练,欢迎新老朋友一起聊聊养孩子那些事。微信:tang-zky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