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享受呼吸-《六祖坛经》第三品决疑品之读后感170804
——决疑品读后,领悟到佛法并非生活之外的教法,它实际就是生活的指南;佛法的修行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布施?——功德与福德
佛法的修行一般有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六种修行的法门,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布施是最常见的一种,包括了财布施、身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等。如何布施才是修功德,让我们解脱涅槃?如何布施是修福德,让我们来世有好福报?六祖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 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布施若着相,可以积累福德,但非功德;布施若离相,积累的福德即是功德。功德无需修、无需求,做人做事的每个起心动念、每一处行为表现即显露功德。
六祖对功德的定义如下:“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明心见性才能发自内心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并于处处显露真实的平等;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因此而自发的谦虚恭敬,礼敬于众生;对众生的真实平等与谦恭会让我们自发地遵从蕴涵于万事万物中的道,循道而行,随顺而流,生活之路自然平直而宽广。
——悟后起修才是真修行
佛法讲缘起性空,这只是体,它真正的美在于真空而妙有,那是用,是佛法真正的大智慧所在。佛开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在生活中,离开生活谈佛法,即是把佛法滞于了另外一种执着中(法执的一种),在佛的观点看来,那依然是一种妄念,依然是在迷之中。把佛法应用于生活中,在点点滴滴中感悟生活,才能真正提升智慧。所以《金刚经》说如来无有一法可说,法都融入在我们日常的行住坐卧之中,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法,于法之中无需另外寻法。
学习佛法,会让我们回归自性,回到合一的自我,会让我们跟随自己的心去享受生活。当我们能切实理解了万物自性本自具足、万物自性本自平等时,我们会真实感受佛的慈悲和伟大,我们也会对众生生发出真正的慈悲心,在生活中自动自发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常常警醒自己、反观自照时,我们已经在应用佛法提倡的悲智双运中了。所以六祖对在家人的修行提倡——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佛已广开方便之门,只是我们如何把佛法能落实于实践中,利己利他,利乐众生,让我们的生活开心自在,让我们生命尽情绽放而不枉今生此行?佛法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如六祖所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从心见菩提,天堂在目前。
——后续
缪老师的点评:悟后起修,悟难修易。悟是自性返照、灵光独耀、契机入理、风云际会、明月光里转身于当下。修只须两字,宽与严,待人宽、对己严。功以开悟,修以养德!
回复:悟后起修,修中再悟,悟后再修,…… 如此不断地提高悟和修的境界。悟和修实为一体,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在生活中觉察自己的行为与感受,不断观照自性的清净与杂染,就会让觉知力越来越提高,同时让我们在觉知中活得更真实、轻松、自在。
路不怕走慢一点,只要不总在无明之中兜兜转转。我又想起老先生送给我的一句话:不着急、慢慢来。等着我的心跟上我的脚步,让我合一起来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