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摩
早上醒来刷微信的时候,看到了朴树在录音棚把自己唱哭的视频。这个不算正常的演出视频这几天在社交网络刷屏了。
《送别》是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因为词曲都实在是太好了。大家都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填的词。据说李叔同在雪中送别好友,回到屋里后,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但是这首歌的曲,其实不是中国的,也不是日本的。这首歌的原作是一个19世纪末期的美国人,原名是《梦见家和母亲》。后来流传到日本,改编为日本民谣,被当时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听到了。
我曾经找过这首歌的各种版本来听,包括唐朝乐队,李志,洪启,陈绮贞,也听过朴树2013年演唱会的版本,但都觉得并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也许这首歌最适合的,就是一个人简简单单地唱出来,就足够感人了,其他的修饰好像都是多余。
这一次,朴树在录音棚里唱这首歌,唱到情绪失控,没想到却成就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版本。许多文艺公号都发文撰写这次“朴树痛哭”事件,赚够了眼泪。
朴树唱得确实很催泪。当他第一句唱出来时,我就觉得带着一丝哭腔,这种似有若无的哭腔我好像真的只有在朴树的歌里听到过。以前他唱《那些花儿》的时候就有。唱到“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的时候,朴树哽咽到中断了一会。幸好一起录音的伙伴们都没有停下来,于是整个录音就变成了一个差点失败又幸好接上了的绝佳版本。
说朴树痛哭其实有点夸张。但是确实唱到伤心处,所有人都看的出来。
在华语歌坛里,朴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许多人都认为,他最好的时候,就是前两张专辑。我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听到他的歌。那时大概是2000年左右。《白桦林》和《那些花儿》在校园里流传甚广。我那时最喜欢的却是《旅途》,一首听着非常惨的歌。说明我那时过得也挺惨的。
后来毕业。想到要永远告别校园的时候,才知道《那些花儿》有多么伤感。我记得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同宿舍的人和比较要好的同学,聚过不少次餐,吃过好几回散伙饭,终于各自奔东西,散落在天涯。
朴树的歌里,实在有许多离别的景象。我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听一个跟朴树相熟的朋友说起,他一直有挺严重的抑郁症,是个很难真正开心起来的人。
一别经年。朴树好像失踪了似的,很久也不露面。上一张专辑,都不记得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除了偶尔发一两首单曲之外,没有人知道朴树干什么去了。没有人知道他经历什么。
等到他最近开始发新专辑,我们才发现,他终于回来了,而且还是原来的那个样子。
如果用乐坛里的另一个音乐人来作个比较,我们就能更清楚的发现朴树的不同之处。许巍比朴树大概要早出道几年。那个时候,许巍还是个充满了反叛和愤怒的摇滚青年。他最早的两张专辑《在别处》和《那一年》,我觉得也是他最好的音乐。
但许巍真正流行起来,其实是在他的风格转变之后。《时光》和《蓝莲花》,都已经是转变之后的许巍了。接下来的事情是,许巍一直在转变,他的音乐也越来越流行,渐渐变为一个充满了父爱的佛系流行歌手。
许多早期听许巍的年轻人都无法接受他这样的转变。有段时间我也是心有抵触。后来我在一次采访中,听到许巍说,我自己并不重要,大家喜欢才是真的重要。那时我才知道,他已经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某些东西了,他已经从一个表达自我的音乐人,变成了为别人做音乐的人。
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许巍在长大,变得成熟。追求内心平和,云淡风轻有什么不好?这应该是大多数人该走的路才对。不再愤怒,不再感伤,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
但是朴树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十多年过去了,他的歌仍然是乐少苦多的人生,仍然是少年心气,仍然是伤感的离别和往事如烟。
我现在越来越理解许巍。我想有一天,也许可以像他那样,放下我执,渐渐的让自己内心归于平静,获得自己的Inner Peace.
人总要成长。许巍从早年到现在的转变,在我看来,简直可以说是人生模范了。但我内心又时常怀念他们早年的时候。那是他们最有情怀,最有创造力,也是他们的音乐最有力量的时候。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被朴树打动的缘故。因为他好像停留在了某个时候,他不曾改变,我们的那些情感和记忆就好像还有着落。
在这个录音视频里,我们看到,朴树还是那样单纯质朴的样子。岁月改变了他的面容,但没有改变他的歌声。
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拼命地往前赶路。但有些人,就让他停留在少年吧。
-END-
作者:杨摩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f10f1f3c75b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