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小妹
01
认识一个朋友,年纪已过38,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公在菜市场租了个摊位卖蔬菜,而她自己,则是一家私企的销售。
坦白说,我这位朋友的工作能力比较一般,几乎每个季度业绩都在最后几位徘徊,只不过,公司一直人才匮乏,她虽然能力一般,但在公司里干的时间较长,也算得上元老级别了。
所以,朋友虽然业绩一般,但在这家公司日子过得也还可以。
前一阵,因为市场发生变化,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开始对员工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并按业绩实行末位淘汰。
这下子,朋友因为连着几个月业绩垫底,眼看就要工作不保。
前两天见到她,朋友不无后悔的对我说:“早知道干了十几年的工作都能朝夕不保,我真应该早作打算。”
我很感慨,为什么在前几年工作尚可的时候,不抓住时间主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非要等到公司来裁呢?
职场上,没有永远保险的工作,与其等着压力来袭,自己只有被动接受的份,还不如,早早就未雨绸缪,主动跳出舒适区,去为自己开拓更多的可能性;与其等着某一天被挑选,被嫌弃,还不如自己早早就主动自加压力,让自己具备更强的能力,这样,即使危机来临,你也依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02
著名主持人梁宏达说过一句话:“我们很多人总习惯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待着,你就很难迎接外部的挑战。”
事实的确如此,太多人在自己的舒适区呆习惯了,就越来越不敢出来了。
我有一个闺蜜,就比较有远见。
几年前,闺蜜所在单位效益很好,她只要朝九晚五,每天按时上下班,每个月就能有不错的工资和奖金,而且那份工作一点也不辛苦,甚至可以说很轻松。
要是放别人,肯定就每天悠哉悠哉的拿着还不错的薪水混日子。
可闺蜜却不这么想。她把工作之外的时间,都拿来写作,还在好几个网络平台都开通了自己的账号。每天不管工作再忙,她都要坚持更新一篇文章才肯去睡。
就这么坚持写了三年,如今,闺蜜已经被好几个平台邀请成为签约作者,再加上每个月投稿到一些公众号的稿费,闺蜜每个月的写作收入,早已超过了她的工资收入。
我一直很好奇,闺蜜当初为什么会在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的情况下,还要开始写作。
闺蜜告诉我,她们同行业的另一家公司,前年因为互联网的冲击倒闭了,公司里的好多员工,都是她以前的同行,那家公司一倒闭,他们很多人都失了业,而且快40的年纪,再要想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特别艰难。
那件事给她的触动很大,让她深刻明白了这天底下真的没有什么工作是可以依靠终身的。她不想到了40岁,还像那几个同行一样,被逼无奈去人才市场找工作。
所以你看,如果能像我那位闺蜜一样,早早就意识到职场的变化莫测,在一切还顺利的时候,就主动自加压力,让自己更快成长,或者提前练就多一样拿手的本领,那么,当危机来临的时候,你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03
电视剧《欢乐颂》里有一句台词曾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人得跳出舒适区,才能遇见更强大更美好的自己。”
的确,那些最终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自己逼自己一把,主动跳出舒适区,才最终获得较高成就,遇见更好的自己。
大家熟悉的格力总裁董明珠,36岁时,因为家庭原因,才离开家乡,南下珠海打工。
华为总裁任正非,40岁的时候,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迫于生活压力,才辞掉国企的工作,下海经商。
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将在你舒适区的尽头拉开帷幕。”
如果董明珠、任正非他们如大多数人一般,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那么今天,或许就没有叱咤商界的铁娘子,也没有中国制造代言人的华为集团了。
实际上,跟这世间其他万物一样,舒适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好的一面,它给我们带来安全感,让我们能够淡定从容的面对生活;不好的一面,它既是我们的安全堡垒,也是枷锁,是藩篱,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也困住了我们迈向更多可能性的步伐。
终有一天,我们会因为呆在舒适区里过于惬意,而停止成长,停止进步。当有一天,生活的风雨袭来的时候,我们才猛然惊觉,自己已经丧失了应对能力,只能被动挨打。
正如有句话所说:“环境中的舒适区,心理上的舒适区,还有习惯的舒适区,正如一个又一个的猪圈,一旦落进去,看似蛮舒服的,有吃有喝有烂泥打滚——但你这所有的舒适,都需要付账的。”
而这代价,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后半生的幸福生活。
趁早品牌的创始人王潇在她那本畅销书《让我们相逢在更高处》中说:“所有的高手,都经历过刻意的练习,都逼迫自己从舒适区出来,走进学习区,然后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与其有一天被逼着去付出代价,倒不如主动出击,自己走出舒适区,自我挑战,自我赋能,这样,当生活的风雨或变故袭来时,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