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儿平时都在老家,现在学校放暑假了才时间过来住几天。去年这个时候,她也来住过几天,当时我还怀着小宝,她才两岁多。
当时每次上班前,她都要跟我依依惜别。我出门,她就不开心,总是希望我陪她或者讲故事给她听。如今大了一岁,却又是另一种光景:我告诉她,妈妈要去上班了,她笑着说“妈妈再见”。她笑着说再见的那一刻,我感觉她要离我越来越远。
断舍离从来都不是长大后才发生的事情,而是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发生的事情。
《少年派》中的王胜男让妙妙读寄宿高中的初衷就是因为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周回家一次。王胜男想让女儿慢慢开始独立,所以送她这所高中。
但是身为妈妈,担心孩子又是天性。所以她一边喊着要放手,一边又要进行各种干涉。女儿来例假前不注意保暖会有痛经的毛病。王胜男分别委托生活老师和班主任提醒妙妙,结果妙妙因为大姨妈在实验班闻名,成为全班的笑柄。
这种半松半紧的状态是大部分中国家庭都存在的现象,所以不足为奇。很多家长尤其是妈妈既希望孩子独立又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既希望孩子出去闯荡又担心孩子发生意外......心总是在半松半紧中悬着。
可怕的就是父母一直不松手,一直依附在孩子身上,甚至寄居在孩子身上,这样不仅双方都没有安全感,反而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后果不堪设想。
仍记得11年杨元元自杀引起的轩然大波。她在上海某大学读研究生,母亲望瑞玲在老家没有房产,没有固定工作,直接跟女儿寄住在学校宿舍。她和女儿挤在一张床上,生活贫困。这样的现状让杨元元很失落,她本以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实际上努力读书并没有让她过上希望的好生活。
促使杨元元自杀的绝不是贫穷,更应该是母亲的不自立和依附。这样的现状加剧了女儿内心的焦虑和自责感。前进的路上没有母亲的助力,只会让她更加感受到无力和失落感。
纵使老家没有房产,这也不该成为望瑞玲依附女儿的理由。"相依为命"之前给人的感觉是凄苦、不幸,但如今来看"相依为命"这个词更会导致很多心理上的问题,这才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父母拉扯儿女不易,等他们上了年纪后,儿女的确需要尽孝,但这种尽孝不是以依附为前提。不管你有多大的不幸,都该有自强自立的人格,而不是依附别人,寻找共存。
02
我的一个堂弟,父亲去世早,母亲为人处事不讨喜。堂弟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村里几个热心人齐心协力促成了这门婚事。
女方虽离过婚但是勤劳能干,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本以为堂弟今后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没想到因为婶婶的各种添堵,最终以离婚收场。
婶婶一直瞧不上离过婚的儿媳妇,觉得离过婚的女人配不上自己的儿子。人家夫妻俩一起上班下班,没有什么矛盾,可是婶婶总是各种挑刺儿。
这期间儿媳妇跑回娘家一次,堂弟请家里的长辈出面调停。儿媳妇提出让婶婶搬出去住,可是婶婶压根不肯。一来二去,亲家和儿媳妇不想再折腾就直接离婚了。
离婚时村干部纷纷指责婶婶的不是,可是婶婶压根不为所动。以堂弟的家庭条件,很难再娶到媳妇,至今单身。
婶婶深陷在自己的世界,有错却不自知。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依附给儿子带来的人生不幸有多么惨重。
希望类似杨元元和堂弟这样的家庭悲剧能少一些。儿女可以尽孝表孝心,但这绝不意味着父母和孩子是生存的共同体。他们可以依靠取暖,但是绝对要有界限和距离感。
我希望女儿将来能越走越远,更希望她有自己的人生。我只是希望她在奔跑的路上能常回家看看我这老母亲,让我有一丝内心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