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三家之比较———儒门释户,与道相通,三教从来,宗一祖风。妙典自然,晓明体用,真经尤在,幻化行中。神灵元冥,升降天地,圣义深幽,演不易穷。此理六宗,惟其隐忍,仁心境界,乃是玄空。
鹧鸪天·题儒家
儒家孔孟岱岳巅,修身缚虎立如莲。穷能砥砺青云志,贵是悬壶济世泉。
高风亮,薄云天,仁人大爱万年宣。功成名就生民乐,平治经伦今古传。
习作点评———
这首《鹧鸪天》词表达了儒家的思想和对道德伦理的推崇。
第一句“儒家孔孟岱岳巅”,介绍了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以及他们所推崇的道德伦理观念。同时,“岱岳巅”也暗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句“修身缚虎立如莲”,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来表达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的理念。同时,“立如莲”的形象也传达了儒家追求“中庸之道”的思想。
第三句“穷能砥砺青云志”,表达了儒家倡导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第四句“贵是悬壶济世泉”,用“悬壶济世”的典故来表达儒家追求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情怀。儒家认为,个人的成功应该建立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
第五句“高风亮,薄云天”,用“高风亮节”的词语来表达儒家追求的高尚品德和道德境界。这种境界可以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第六句“仁人大爱万年宣”,表达了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最后一句“功成名就生民乐,平治经伦今古传”,用“功成名就”和“平治经伦”的词语来表达儒家追求的个人成就和社会稳定。儒家认为,个人的成功应该建立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只有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带来个人的幸福和快乐。
整首词通过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和对道德伦理的推崇,表达了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儒释道三家比较谈之儒家
儒家的精神要义是“有”,这个“有”,可以理解为对客观世界、人、事物的解释、说明,就如那些哲学、科学、知识、理论。像儒家、基督教、马列主义、存在主义、尼采超人哲学,等等;这些理论主义,是解释客观世界的,或者是对客观存在世界的解释;这个“客观存在”,也可以称为“有”。
“有”是对人的道德、修养、修身、以及国家、政权、伦理、施政等等的论述,涵盖了“人生在世”、“治国施政”的全部。先前,儒家是“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学派,之后发展壮大,到了汉朝时,圣贤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国家政权的“意识形态”,运行使用了几千年。
到了民国,儒家不再作为“意识形态”,“民主”成了意识形态;后来“中华民国”被打到台湾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成为意识形态。
但是,儒家关于修身、道德、处世等的内容,在新时期、当今社会、甚至未来,仍然具有很大价值;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出现“国学热潮”。举例如下:
例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曾子一天反省三次:自己是否“忠”、是否“讲信用”、老师传授的有没有温习。这是关于性格修养、为人处世、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内容,是阐述人应该“怎样”,怎样“学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理论,是看得到的“有”。
例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有的青年,有一些才华,生怕别人不知道,尤其是怕领导不知道自己有那样的才能。其实,要担心自己不知道、不了解别人,而不是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有两层道理:1、是处世态度;2、在政治上,了解别人,永远比别人了解自己重要,即“知人者智”。这个“道理”,是对“人世”的解释。
例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人民就服气服从?孔子说,把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曲小人上面,人民就服;把邪曲小人安置到正直人的上面,人民就不服。这是关于政治上“选人、用人”的论述;而“政治”,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是“红尘社会”的运行法则,是真真实实看得到的、是“有”。
这是几个例子,儒家对人世、政治的论述还很多;其核心内容,是对现实社会、客观世界的论述、说明。这些“客观事物”,是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即“有”。
基督教强调“爱”、“爱心”,也是一种“有”,即“有爱”。而佛教,强调“无爱无恨”、一片空无。所以,基督教的“爱”、“有爱”,是一种“有”。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基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指出工农斗争的道路,实现理想社会。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入世”的、“积极斗争”求解放,不是超脱于社会世界之外、寻求“解脱”,因此,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有”,不是“无”、“空”。
尼采超人哲学,是强调人的才能,如果个人特别有才能、是“超人”,就能成功、就会创造历史。而道家主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清静无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是认知越多越烦恼,还不如守定“无”的境界。
总而言之,那些哲学、科学、主义思想理论,是说明客观世界的,是“有”、是“入世”;道家讲究的是“无”,佛家说的是“空”;出发点是有本质不同的。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