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阴天
近阶段气温高,房间的窗户开了两个半扇,风从室外进来,带着花香,梦都是甜的。自然,清晨醒来也在花香中。
幸福感油然而生。

下楼的第一件事,就去院子里看花看草。
上图,含苞待放的蔷薇花,种在院子的东北角,比西南角的那棵晚些,估计近日也会开放。

橘子花,闻不够,看不厌。有些花已经掉落,有些还在盛开,还有一些刚刚长出花苞,它们陆陆续续,竞相开花结果。

柿子花也开了,蜜蜂在小黄花身边盘旋,寻找最香的花,采最甜的蜜。

佩服这盆长寿花,烈日下暴晒,灿烂如故。

赏完花,吃过早餐,洗衣服,拖地板,一阵忙碌后,坐电脑前整理晨宝的资料。新加卷E盘里有网易博客上复制的《晨宝的成长记录》19篇,记录她2个月到11个月的生活点滴,14200多字,图片若干。
按照时间推算,需要整理的内容仅剩晨宝出生到2个月的时间段。快了,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原本打算,下午在家把剩下的内容整理完,但倪先生不干,说阴天阳光不烈,气温适宜,出去逛逛。去哪?同里?周庄?千灯?黎里?都是古镇,都在附近,但我想到了父亲,选择去平望。电话联系父亲,听到“平望”两字,他爽快地说出一个字:去。
平望是父亲年轻时上过学的古镇,曾留下过一段苦涩的回忆。陪他去走走,找寻60多年前的旧影。
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严重的时段,在平望中学就读的父亲因为饥饿,只读了一年就不得不辍学,回乡务农。(期间细节省略N字)

60年的变化太大,留在脑海里的印象已经无法辨认。幸好司前街还在,群乐茶馆还在,安德桥还在……

在司前街群乐茶馆旧址前,父亲有些疑惑,印象中的茶楼南端还有几间平房,怎么没有了?正在河边垂钓的一位男士说,平房已经拆掉了,老轮船码头也没了……
父亲跟我们说起茶馆主人叶洪昌,他是北厍叶家埭人,解放前曾在平望镇上开茶馆饭店,为中共地下党活动提供联络场所,但在WG中,遭受不公平待遇,批斗时,脖子上挂一块石头……平望挨批,到北厍老家继续挨批。这件事,乡亲们都知道,时至今日,提起这件事,父母依然唏嘘不已。
群乐茶馆旧址,中西混合建筑,三层楼,是昔日平望的最高点。父亲执意上楼看看,我和倪先生陪他上去。


父亲又提到老粮仓,我说安德桥下就是。父亲坚持说不对。走进粮仓后才知道,1961年前的老粮仓20年后(1982年)才搬来这里,我们认为的老粮仓确实不是他记忆中的粮仓。时过境迁,物非,人也非。



安德桥南堍是古运河纤道,西侧是驿站,相传陆龟蒙的放鸭滩也在这里。

父亲一边走一边回忆,寻找与记忆中重叠的场景,但很困难,即使是古老的莺脰湖也因各种房产扩建而变得越来越小。



父亲决意要寻找曾经就读的平望中学。咨询本地老人,得知老中学已经拆除,变成“时代广场”。走近,再也不见昔日影子,唯一没变的是“平望中医院”的牌子,据父亲回忆,平望老中学与中医院相邻,只隔一条竹篱笆。

四点钟了,父亲说回家吧!沿市河往南走,在“寻缘”和“走运”旁,给父母留影。
北厍到平望,车程30多分钟,1961年,父亲从家里走到学校,中间乘多次渡船,共花4小时。父亲说,年轻时不觉得累,现在走不动了。
平望行,遂父亲所愿,寻找60年前的旧影,意义非同一般。

今天最激动人心的当是晨晨获得洋浦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童声飞扬,唱响未来”主题歌手大赛特等奖。比赛现场的视频发在群里,我和倪先生看了一遍又一遍。


亲家母点评:最美妙最动听的歌声。
亲家公点评:表情丰富,落落大方,充满朝气活力,比那些专业的小歌手毫不逊色。
班主任老师说:你是我心中最棒的歌手。
视频录像,我一次又一次回看,眼角湿润。近阶段,恰在整理晨宝的成长记录,点点滴滴涌上心头,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