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要允许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要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和引领。
背景:
刘同学家不在本市,一个人在外地求学,周六日常常不回家,投亲靠友的借住在亲友家,她给我的感觉是常常昏昏欲睡,用“嗜睡”一词来说她也毫不过分。几乎每节课她都在昏昏欲睡,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决定找个机会跟她谈谈,就问她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犯困,她有气无力的说,不清楚。她说自己初中时就因为睡不醒去医院看过病,但是,看她现在这状况,显然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过程:
有一次,刘同学的妈妈给我打电话,当时正值午休时间,怕影响同事休息,就没有接电话,等午休后回过去,对方说正在来学校的路上,说是给孩子请个假,接孩子回家。还有这种操作?我当时就懵了。按理说,得先请假得到批准后再来接孩子啊,我这还没接着电话呢,人家已经在路上了。
在等待家长的过程中,我跟刘同学交流时就跟她说,你这请假不符合程序啊,你知道我们当老师的请假需要怎么做,需要走哪些流程吗?我们需要先到学校办公室拿一张假条,在登记簿上签字,然后依次找年级长、教务主任、主管校长、校长签字,这样才算完成了请假流程,返回工资岗位后,要第一时间给学校办公室打电话销假,这算走完整个请假流程。你没等老师同意,就让家长来接你,怎么算是请假呢?这不符合程序吧。
小女生听到我说这些,一下子蹲在地上哭开了,说:你们城里人事儿真多!
听到这句话,我哭笑不得。明明是她不符合请假程序,还振振有词,我竟无言以对。
小姑娘的妈妈到来后,也抹着眼泪,委屈的不行。她说,孩子已经两个月没回家了,这一段时间心情很不好,想让孩子回家调整一下。我说,孩子进入高三后,学习很辛苦,压力很大,你能不能为了孩子,这一年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陪孩子一年?小女孩的妈妈说,不行啊,家里还有一个孩子。
这母女俩人,一个是异地求学,有家难回,没功劳也有苦劳的孩子,一个是对女儿缺少照顾,满心愧疚的母亲,看着痛苦委屈的母女俩,我只能给假条放人走了。只是在心里暗想,以后得对这个孩子多留心,多关照。
反思:
1.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变得非常敏感,相比男孩子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也更容易情绪失控,尤其是面对升学压力,心灵会更加脆弱,需要老师更加细心的观察和及时有效的引导,帮助她们走出情绪困境。
2.住校生独自面对学习、人情更各方面的问题和压力,承担着比走读生更多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异地求学的学生,长期不回家,得不到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呵护,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压力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和释放,需要多跟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表达出来,让孩子体会感知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从而摆脱孤独感。
3.住校生的班主任比家长陪伴孩子时间要长得多,担负着学生的安全、学业、成长等责任,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以老师、朋友、长辈的多重身份去关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让集体成为一个有爱的积极向上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