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书有一段时间了,虽然主要是用来做私人笔记,但是越来越感到能遇到这么一款适合自己的写作工具非常的难得。加上最近开始采用Markdown语法写作,顿时感觉有了一个非常愉悦的工作体验。有鉴于此,特来写文给出下面若干理由,安利下简书这款难得的工具佳作。
1. 简书支持Markdown格式,并支持同步编辑预览
用处:
对于一个理工类写作者来讲,一个写作工具对于代码和公式的良好支持是必须的。如果编辑器和浏览器支持Markdown格式,编辑和显示代码及公式不再成为问题。
显示代码:
/**
* nth element in the fibonacci series.
* @param n >= 0
* @return the nth element, >= 0.
*/
function fib(n) {
var a = 1, b = 1;
var tmp;
while (--n >= 0) {
tmp = a;
a += b;
b = tmp;
}
return a;
}
document.write(fib(10));
显示公式:
实时预览的编辑器:
大家如何看待Markdown:
Markdown写作浅谈
为什么作家应该用 Markdown 保存自己的文稿
用法:
维基百科--Markdown
简书--Markdown 编辑器
简书--献给写作者的 Markdown 新手指南
作者 John Gruber--Markdown 语法说明(英)
Markdown 的语法(中)
遗憾:
貌似一些Markdown功能简书并不支持,比如:
- 插入目录
- 流程图
2. 简书可以把所有文章以html或md格式下载到本地
用处:
备份、转移和复用非常方便,只需要很小的代价就能解决防丢失的问题。
用法:
设置
--> 账号管理
--> 下载所有文章
3. 简书手机端可把整篇文章生成图片
用处:
- 生成长微博
- 不破坏排版格式的把文章分享给他人
用法:
PC端发布文章后,找到分享按钮中的 下载长微博图片
按钮,保存到本地,或者复制粘贴给别人。
另外还有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手机端可以把私密文章也生成长图片分享,不知道为何PC端反而漏掉了这一功能,这项私密分享的功能在某些时候还是非常有用的。
4. 简书可以在几篇文稿之间很方便的切换、编辑
用处:
- 不需要经历
打开-编辑-保存-关闭-打开...
这个循环,速度非常之快几乎感觉不到等待,非常适合沉浸式的书写内容。 - 对内容进行整理和记录的时候,非常实用。你几个文档内容可以齐头并进。
举个例子,我写策划文档的时候,经常会把原来属于宝物的设计划到技能去,现在只要步骤就是:选择文本,复制,切换文章,粘贴,修改。
用法:
直接点击下图的文集或文章Item,然后点击内容插入光标,然后就可以输入了。
5. 简书允许文章在私密状态和发布状态任意切换
用处:
不强调原子性,可以有效的帮助人随时记录感想和随笔。有些东西是因为特殊的时机的触动,特殊情景的感想。对于我这种写东西很难一气呵成,需要反复推敲,经常修修补补,没写好羞于见人,所以经常索性就不写了的人非常有帮助。相比于有些写作工具基本相当于鸡肋的草稿功能,简书的文集和文稿的友好度简直逆天。
用法:
选中该篇文章 --> 点击设置图标 --> 直接发布/设为私密
6. 简书有较简单的历史版本管理功能
在您在简书上创作的过程中,简书会在以下四个时间节点上为您自动创建为您创建历史版本,分别对应历史版本的不同类型:
自动保存
每次您编辑文章的时候只要触发了保存,简书就会为您的这次保存创建一份历史版本,「自动保存」的历史版本是滚动使用的,每篇文章最多会保存最近的100份自动保存的历史版本。
公开发布文章
每次您的文章从私密状态转变为公开状态,简书就会为您当时的文章内容创建一份历史版本,「公开发布文章」的历史版本数量现在是没有限制的。
发布更新
每次您对一篇文章进行修改了之后,点击「发布更新」将更新公开的时候,简书会为您这时的文章内容创建一份历史版本,「发布更新」的历史版本数量现在是没有限制的。
恢复版本
在简书您可以恢复到任意一个历史版本,在您执行这项操作之前,简书会自动为您当篇文章的内容创建一份历史版本,以保证您在恢复到过去的某一个版本时候不会丢失现在的进度。「恢复版本」的历史版本数量现在是没有限制的。
7. 简书有赞赏支持功能
用处:
使一个良性的包含生产、消费、传播、交流的经济生态成为可能。
用法:
大牛们用简书的理由
最近写字量猛增,我自己都很吃惊,“简书”唤回了我写作的热情。
想想这是为什么?1、简书是个不错的长微博工具,我又有3万微博关注者,有读者有互动,而新浪长微博工具的体验我接受不了。
2、普通的长微博发出来很快就沉了,写得越多越觉得浪费。而简书可以留存,分类,修改,就像是自己的随笔文集。
3、简书是一个干净,专注的写作空间,更重要的是,简书的写作体验是相当轻盈的,介乎于正式发表与随性记录之间。它总是给我带来一种“兴头一来就随便写两笔呗”的暗示(和长微博的质感类似),结果写着写着,经常手一滑就到了千把字。而传统博客给我的暗示是,你得发一篇足够长的,正儿八经的,有鲜明主题与阅读价值的文章,我心里有畏难情绪,得拖很久酝酿很久,有充足的空闲时间,够磅的主题构思,这才落笔。实际上,当写作情绪高涨时,即便准备不足,最后的成品也不比“酝酿良久”的差。
以上三点,对我这个使用者来说,已经成功构成了价值闭环。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