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苏静老师的报告,感受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欣赏她新颖的教育视角。她那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语言,精美的措辞,坦诚的话语。我想,都会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我们不得不为她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古典文化的特质所折服。在报告中,苏老师的自然而贴切的引用,行云流水般的演说,使我们在享受中无不为之惊叹,同时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语文的诗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教师是不可能使这种诗意弥散于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的。同样,我想,不管是教授哪门学科的老师,也都应因此受的启发,只要我们有艺术的眼光构建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就一定充满无限的春光。
可能在座的所有人都能够感觉到,苏静老师的发言,最大的特点是诗词曲赋、经典名句的运用如囊中取物,信手拈来。我不禁惊叹她超凡的记忆力,惊叹她丰富的语言积累。我想,只要一个人的脑海中装着中国古典文化最精粹的篇章,自然会居高而临下,出口而成章,妙语成连珠。
原来,我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学生的认知与年龄密切相关,很多知识,很多思想,我们不必过早、过深地渗透给学生。但是,今天,听了苏老师的报告,了解到她大容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我的心灵的确为之一震,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这样宽泛!回想以往的教学,也有文本以外的拓展与延伸,但那仅仅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既没有系统地去查阅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献,也没有系统地构思,设计呈现形式。而苏静老师,却能把一篇《燕子》上成一堂文学综合课。从朱自清的《春》到钱钟书的《窗外》;从陆游、唐婉的《钗头凤》到南唐后主的李煜的《虞美人》;再到德国的李尔克,春天,成了课堂的主话题,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国际,流淌在学生心间的,是对文学深邃的理解,对人生深刻的感悟。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教学观吧?
我想,在让深邃成为学生的习惯之前,先让深邃成为我们教师的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静老师和她的“诗意教育”,让我明白了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切地感到:知识时代,需要创新型教师,需要知识丰厚的教师,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知识存储为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不断筛滤旧知,活化新学。听了苏老师的报告,体会更加深刻。我们自己读书不多,但以后要广博群书,为自己,为孩子,做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做一个有诗意、有内涵的老师,做一个不被淘汰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