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诗,我喜欢陆游的《立春日》:
江花江水每年同,
春日春盘放手空。
天地无私生万物,
山林有处著衰翁。
牛趋死地身无罪,
梅发京华信不通。
数片飞飞犹腊雪,
村邻相唤贺年丰。
这是一幅立春年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但也流露出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春江水暖,花草遍野,其美丽,每年都如此,但诗人却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开怀畅饮了。天地无私,孕育万物,他这老衰翁也能在山林里找到一处安身之所。梅花在京城绽放,但诗人的消息却无法通达。飞舞的雪花中,邻里们欢庆春天来临,盼望着丰收的年景。
陆游写过好几首立春的诗词,大都有身世之感,在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中引起共鸣。
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有些年的除夕在立春之后,很多除夕诗里已经春意盎然了。
比如唐代张说的《钦州守岁》,就是一派春意:
故岁今宵尽,
新年明日来。
悉心随斗柄,
东北望春回。
唐代诗人史青有《除夕》诗,语言通俗,但真情感人:
今岁今宵尽,
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
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
已著后园梅。
明代于谦是政治家、军事家,心胸似更豁达。有一年冬天,太原特别冷,他写了首诗:《除夜太原寒甚》:
寄语天涯客,
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
只在屋东头。
翻译过来就是:给远离家乡的人们说几句话——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又何必为此而不堪苦闷呢?春天不久就到了,春风已经在屋子的东头啦。
立春乃万物起始,开始进入风和日暖的春季,但对那些无法归家的人来说,就多了一份思念。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岑参在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交河)任职。这天,他行至苜蓿峰下,正赶上立春,诗人顿起思家念亲之情,作《题苜蓿峰寄家人》:
苜蓿峰边逢立春,
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
不见沙场愁杀人。
诗的头两句写自己思念家人,后两句再写家人思念自己,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夔州,第二年的立春,他想起太平盛世时长安立春日的盛景,再看眼下的困顿,不禁悲从中来,作《立春》诗:
春日春盘细生菜,
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
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
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
呼儿觅纸一题诗。
当时“安史之乱”刚过去几年,杜甫流落至夔州,逢立春日,难免会想起当年两京立春日的美好,可如今却飘泊异乡,未来不知归何处,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春水。愁苦中,只好“呼儿觅纸”寄情于笔端。
1449年,蒙古瓦刺入侵明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刺大军围困北京。危急关头,兵部尚书于谦带着北京军民奋起保卫首都,击退了瓦刺大军。第二年的立春日,奋战在前线的于谦想家了,写下《立春日感怀》:
年去年来白发新,
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
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
漫把金盘簇五辛。
一年又过去了,头发都白了,马上又来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岁月无情啊。于谦思念家乡的亲人,可是他还有职责,只能守在这里,而送给亲人的唯有两行清泪。
也有极少的豁达之人能把贬所当成故乡,比如苏轼。
1097年,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儋州地处偏远,当时属蛮荒之地。苏轼号召当地居民重视农业生产,很见效。两年后的立春日,他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触赞美了“天涯海角”的绚丽春光和快乐的人们。词的上阙、下阕的第一句都写立春的习俗,儋州的立春日好有仪式感——人们用泥巴捏出春牛、春杖,做好彩旗挂在树枝上。第二句都写“春风”,一个是“无限春风来海上”,境界阔大,另一个是“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有宴席、迎春的人们兴致勃发。接下来,上下阕都写花,上阙写桃花,偏重色彩;下阕写杨花,儋州比中原暖和多了,其时已见杨花,他用儋州没有的雪花来比拟杨花,在他心中,儋州和中原哪有区别?于是就有了“不似天涯”的感叹。这才是全词的主旨,苏轼的旷达跃然纸上。
宋朝擅写春天的女诗人是朱淑真,她的诗词被编为《断肠诗词》,内有诗词300多首,其中写春的占了将近三分之一。
看看朱淑贞的《新春》诗:
楼台影里荡春风,
叶气融怡物物同。
草色乍翻新样绿,
花容不减旧时红。
莺唇小巧轻烟里,
蝶翅轻便细雨中。
聊把新诗记风景,
休嗟万事转头空。
她的《立春》,兼具细腻放达,今特推荐:
停杯不饮待春来,
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
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恨,
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
尽拘风月入诗怀。
“停杯不饮待春来”“尽拘风月入诗怀”,由春,引出好心态,以前再怎么样也不再想了,一切从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