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我的时候,我每天想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当我不再是我的时候,我每天想的是什么时候结束”
这是《缝纫机乐队》里的一个桥段的台词,文字上有些改动,但中心思想并没有变。
我们为了什么而做一件事儿?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因为动机很重要,有动机才能明确目标。明确,才能产生力量。而这种明确后的力量会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激情。
加入007,践行也有些时日了,这是第十次交作业,如果练功十周天是一个小循环的话,那第十周便是要收功了,相比于上个周天要有些突破了。
是啊,我们为了什么而写?这的确是个问题。就好像我们在做一件事儿之前要问自己,为什么而做一样。
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后南极相见。这是一份誓言也是共同的方向。
南极是我们的方向,如果只是单一的把它当成一个目标来定位,那我们这段路得收获一定是有限的,但定义成方向,这个方向在这七年,一定能够成就很多人。
不知道战友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了什么而写?应试教育下的孩子最会考试,这个环境的我们也最会应付。
相信很多007er也会想这个问题,那就是“又要交作业了,这回写点什么”,有些抱着侥幸心理的战友便有了“应付了事这一说”,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清楚,只不过不说罢了。所以我来叨叨两句。
接受教育,是我们从小便开始的功课,但长大后的我们在接受新思想的时候却会无比抗拒。为什么呢?因为新的东西意味着未知意味着冒险,跟我们大脑这个中央处理器内的安全模式会起冲突。
就好像我们最开始做一件事儿,是内心的想法儿,到了大脑的安全模式过滤一遍后,做法儿甚至想法儿都变了。因为这个安全模式是我们的安逸区,超出这个区域范围的事儿便会认定是有危险的事儿。所以心里的想法儿就会搁浅。
举个例子,我们小的时候。只要我们心里想的就会毫不犹豫的说“妈,我饿了,我想吃糖醋排骨”,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心里的想法儿没变,但嘴上的话变成了“妈,我饿了”而那段我想吃什么不再轻易表达了,当我们真正长大了,连“妈,我饿了”这句也没有了,都埋在了心里。
是啊,我们孤独的在城市里活着,生怕给别人添麻烦,小心翼翼的经营着各种关系、各种感情。自卑且敏感。
受了经历的苦,便认定那些伤人的东西不要再碰。
为什么阶段不同我们会逐渐丢失真正的想法儿,便是因为这个“安全模式”,所谓的懂事便成了学会掩埋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儿。
多好笑的一件事儿,你把自己都丢了,却只是为了别人嘴里的一句懂事。
我小时候我妈就经常糊弄我,做饭真的太难吃了,所以我十五岁开始自己学做饭。那时候家里在农村,有一个小园子,会种些生活所刚需的蔬菜。
暑假时我便会自己研究各种“做法儿”,在我妈回来前打扫好“战场”。到今天为止我很会做饭了,但我从来不再我妈妈面前做,依旧吃着她那应付了事的饭菜。因为我懂得在父母的那个阶段,被需要是他们的一种动力,被需要他们会很开心。
到了他们那个阶段一旦意识到孩子真正长大了,会衰老的特别快。所以,尽管我很会照顾自己,在她面前,尽可能的表现出需要被照顾。
那时我学会了用行动来表达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儿,不说是因为我能自己做。而也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做。内心的不安分,也让我找到了那个爱冒险的自己。并且坚持做着自己。
“安全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便是经历过后的恐惧,一件事儿受了伤,便会被定义成危险。形成了某条反射弧,再经历时会规避这个危险。
而经历后的那些恐惧之所以会来,其实是逃避的一种体现,在经历的时候并没有做好这件事儿,并没有坚持看到他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就放弃了。
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便也直接用那所谓的过往来判断它的安全属性。
同样也是因为这些反射,让后来的我们在这个安全模式内的所做所行多半都是违心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放弃冒险,也就等同于放弃了自己,放弃了做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安全模式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的主题,为了做而做,还是因为内心真正想去做而行动。
我们的规则是每七天要写一篇,但从没限制要写什么。
那好,我们写点什么呢?我个人观点,养成写作的习惯是要懂得梳理自己对周边所发生的人和事儿的感受。坚持写作会让人对生活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所有的感受却源于我们的内心。
我们可以在自己从事的专业上给予别人某些指教,可以分享在学习未知的领域时候的见解,因为小一点概念的写作也可以称之为是分享。所以我们更加的可以去分享我们从一花一木上得来的感触,对每件事儿的感悟以及不同阶段的不同看法儿。
这些都值得分享,所以我们剩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用文字来梳理它们。
文字与音乐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上帝的东西。
而如何用文字去表达感受呢?并不用太华丽的修饰,那样只会掩盖住感受的真实。就是真实的、有层次的把它展现出来,那就是最好的样子。
不要掺有期望别人的认可,抛出去虚荣的想法儿,虽然这是很难的。但取悦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感染他人。
战友们,我们的七年之约里,我们能够接触到很多新思想、新概念,这是我们成长的机遇。
接受这些新概念的速度决定着我们成长以及成功的速度,但所谓欲速则不达,在别人的想法儿里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儿,这是阅读的意义。
之所以要说这些,归根结底是想我们不能够放弃冒险精神。不去冒险,那未知的便始终都是未知的。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做而做,这件事儿是否还有它真正的意义?而我们付出的行动以及所有行为也是否还有意义可言?
遵从自己内心去做事儿,在一些特定阶段是很难的,经历也会会是阶段性的,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相匹配的烦恼,无一例外。每个年龄的烦恼,都会在那个年龄的地方,安静地等着你,从不缺席。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有的成长这一说。也正是因为这些阶段性的烦恼,才需要我们自知、自明。时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
老人们总说凡事三思而后行,却不说这句话的后半句~子曰:再思足矣。
一件事,想清楚什么事儿,然后找到执行的方法,接着就是“干就得了”。
不要设立那些假想敌,那些障碍真正遇到的时候总会办法破除的。
在执行当中去提出问题,而不要在没做之前就各种行不通的假设。
行不行的通,取决于我们内心究竟有多想要。我从不说我希望怎样怎样的话,我只问“想”还是“要”!明确内心的真实声音,然后执行,很少去为了做而做一件事儿。
这件事儿,该我做我会做,不该我做的我还是会做,因为心里想做的事儿,不会被各种障碍阻拦,不会因为别人的不作为就让这件事儿搁浅。
“用现有的条件,去创造最好的可能”。这是我最事儿的准则,也是我做人的原则。
敷衍了事的行为别去做,人云亦云的事儿也不要跟风,做你想要做的。没有几个人会喜欢正在做的工作,这是人性的劣根性,但要培养如何去热爱自己正在做的事儿。
因为坚持,源于疯狂的热爱。没有这份热爱,便只剩下为了做而做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再也看不到真正的你的样子了。
不喜欢你现在的工作没事儿,那就努力把把它做好,逼迫自己也好、压榨自己也罢,相信在你通过这些不喜欢的,抗拒的东西,一定能够磨练出坚毅的品格,从而在你找到你内心想做什么的时候,能够让你勇往直前。
时刻明确我们内心的方向,即便遇上不如意的时候,也要坚定这个方向,对自己反复说,把这些破事儿做好,离这个方向就会越来越近。
所以,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时都会是少年模样。对内心的声音始终坚持,不要忘记自己想要的模样。麻木的行尸走肉终究不是所愿的,所以不遗余力的去创造。
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的样子。
要是你也能够清晰明确的知道要什么,愿你坚持。若是你还没有找到,别妥协,也不要放弃,坚持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坚持找,直到找到它。然后我们一起上路。
我在路上等着你,也请前面的你们等等我们。不要落下谁,丢下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