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并掌握如下内容
1.“要对来访者的‘依赖’时刻保持警觉,要能够做到通过求助者的言谈便立马能区分开依赖的四种形式:不易察觉的依赖?阻抗式依赖?间接的依赖?直接依赖?”
2.“不要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迅速通过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去发现问题背后隐含着的问题,然后判断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心理学的性质并协助求助者解决其心理问题!”
3.“心理问题都是当事人逃避的结果,解决心理问题必须从直面开始。因此,心理助人绝非告诉求助者‘怎么办’或者直接替代就能万事大吉,要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去探讨求助者‘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然后去发现到底求助者遇到的到底‘是什么’心理问题。”
二、认真阅读并体会“咕咚来了”!
今天的文可能要答非所问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勉强打赏点赞点评转发后,简书一度想放弃了,完全没有心思了。可想想总要给自己一个交待,无论质量如何,还是要有完成的态度,还是等到了最后写下与复习并无多少相关的记录。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能提的那一壶吧,对我,就是孩儿的考试成绩吧。今天是出成绩的日子,尽管只是期末考试,我也完全不能淡定,守着微机明明知道要完成作业,明明知道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却完全没有心情,心思全在成绩上,一会儿登录成绩平台看一下,一会儿又看一下,不能自已。
终于看到成绩了,还是不算完,再看看每一科的成绩在全班乃至全校的排名,还可以看到全区名次,找到差距,然后再一次次翻着,看错在了哪里,每一科目分析,不一而足。又禁不住问同学家长,在成绩名次面前,我完全失了常态。
不焦虑是假的,而且少一点都做不到!结果想到科目弱的万一补不上去,那后果会如何,成绩好的也不是够稳了,还是时好时坏让人不放心。而且总有那么一两科落分,也不是说有多弱,只是上次考好这次就可能考不好,更让人坐立不安了。
然后再算着,如果这一门再考多一点 ,那一门再发挥得正常一点,哪怕跟期中考试一样,然后就开始一会儿痴人做梦,一会儿又杞人尤天了。
再加上晚上要开家长会,还要听中考新政,更是不能淡定了。中午干脆跟几个同学妈妈约着吃饭了,自己已经呆不住了。下午回来依然坐不住,看着时间差不多了,什么也顾不得又要往学校里赶。
听老师讲语数英的重要性,然后数学老师提了很诚恳的要求。直到回到家里,一天吊起来的心才得以平静。
又想着假期该如何打算了,反正不能都用来玩的。已经安排好了,只是如何能够坚持实施这是个问题。
终于打开手机,正赶上老师讲课,老师讲关于过分保护。一对症,我恰是这种病,而且还病得不轻。只是很难破,再仔细一对,我两面都占着,既有包办代替的一面,也有过分控制的表现。仔细再看,还真是不自知,现在总算意识到了,可是想要改却很难。
而过分保护的不利影响那么多:
1.独立生活能力差。
2.社会化不足。
3.性心理不成熟。
4.自我中心。
5. 不负责任的行为
6.两价性的依赖
过分保护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这就同时也造成孩子的不愉快和对父母的不满,不过,这种不满通常是 受着压抑的,孩子本人并没有清楚地认知到。到了少年期,冲突逐渐尖锐化。在有些人,两价性依赖已经成了性格的核心部分,这就为神经症心理冲突提供了发展的优质土壤。
看到这里,有点心慌慌了,难道还不值得引起重视吗?看来理论还是可以指导实践的。
而过分保护的根源。
一般地说,过分保护主要来自母亲,父亲常是胁从者。
施行过分保护的母亲,大多是本人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人,因此也可以说她们多少有几分病态,对子女的保护只不过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代偿。
在旁观者看来,过分保护的事实和它的害处是容易看清楚的,道理也不难懂,但施行过分保护的母亲却照例毫无自知之明,也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因此,过分保护大多得不到矫正。通常,孩子发生了明显的情绪、行为或品行障碍,或者,母子矛盾尖锐化,这时才求助于心理咨询专家或其他专家。问题首先在子女身上暴露出来,根子却在父母。
最好的办法是预防,就是已婚妇女和准备做母亲的人事先接受培训和心理咨询。
而现实是,目前我国的现状这些只能是理想状态了。但对于我这样的个体来说,也算是幸运的,学习了,也知道了,明白,也看到和意识到自己正在病着,当你知道自己病了时,就知道该治了,也只有主动去治,主动预防才有可能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一些。
但愿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