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我自己经历过这样的一段时间,好像整个人很空虚、很迷茫。四周似乎笼罩着浓雾,辨不清来时的路,看不到去时的方向。
我不知道我要去做什么,也不知道我想要做些什么;不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要怎样去走,不知道下一句话要怎样说出口。我想要学习,可是看着手边一本本的习题册,盯着课本上成行的英文单词,我只会觉得厌烦。我想要看书,可是看着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的书籍,我却只觉得无从下手。我想要看电影,看小说,听音乐,可是我将一部一部的电影打开,又一部一部地关掉;我将一本一本的小说在阅读器里点开,又一本一本的合上;我将耳机一遍遍的戴上、摘下……我发现我什么都做不了。好像在一个瞬间,我丧失掉了对于这个世界的全部热情。那种无论你想要做些什么都会从心底涌动出来的空虚和烦躁,始终纠缠着我,避无可避,无处躲藏。
我不止一次的去思考、去回想,这样的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是从课表上的课程越来越少?空余的时间越来越多?每一天起床的时间越来越晚?不是吗?原来我就是这样开始放纵的。
每当我去往图书馆,看到邻座的人埋头奋笔疾书,看到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面前的一亩四分地。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面前摊开的只有一本薄薄的英语书;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控制不住自己想要触碰手机的冲动。
所以,在别人越活越充实的时候,我活的越来越迷惘。
那段时间,心情总是莫名的烦躁,看什么都不太顺眼。世界在我的眼里,不再是以前的多彩,满眼都是灰色。学业上的拖延症越来越严重,和父母的交流也不再顺畅。往往听到电话那头的声音,心情明明烦躁得想要立刻把手机扔出去,可却不得不耐着性子听完他们的絮叨。恰好那时,和舍友的关系也度过了开学以后的蜜月期,生活习惯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让我们之间出现了不大不小的隔阂。我不明白她们为什么不愿意开门通风,看不懂她们的消费观,看不顺眼她们的任何举动。同样,她们也看不顺眼我的一板一眼的生活习惯,看不惯我的种种举动。其实现在想来,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可女孩子最是敏感不过,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能脑补出一部开年大戏。
似乎所有糟心的事情都堆到了一起,所有的一切,都在向着越来越糟糕的方向发展。
明明心里清楚的知道,自己已经上了一所不是很好的大学,已经和自己的高中同学拉开了距离。明明清醒的认识到,大学并不是一个可以安逸享乐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为所欲为,肆意挥霍青春的地方。大学,更应该是一个填充精神空白的地方,一个更为广阔的,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可是,明明知道的清清楚楚,但却这样日复一日地浪费着时间,挥霍着青春;日复一日地盘算着快递还有多久会到,衣服是不是又不够穿了……关心的闲事不少,真正有意义、有用的却没有很多。
我记不太清楚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去改变的。大概成长和清醒只需要一个瞬间,一刹那间就知道了自己应该要去做些什么,而不是这样浑浑噩噩地荒废下去。
每天开始固定时间的早起晨读,每天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空余的时间将自己打发到图书馆,强制自己不去看手机,不去想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专心致志得度过一个下午或早上。时间宽裕的时候,多看两本书,不拘是什么内容,只要不是电子书,什么都可以。一开始真的很难,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沉到书海里去,很难不去想手机的存在。但是,当日子渐渐开始规律起来时,心情也就渐渐的平复下来。我会积极主动的去做一些事情,积极主动的将自己的空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会去网上搜索一些有意思的网课,开始刷微博、刷朋友圈,发现里面有意思的内容原来那么多。开始觉得,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热情,又渐渐开始回来了。
决定开始写东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突然发现,文字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可以将你的内心细腻坦诚地剖开,将你心里变质的腐肉袒露在阳光下,将你的心情记录在字里行间。心绪的平静,真的就只需要一篇文章的时间。如果一篇不够,那就写两篇。
因为太过于清楚自己的脾性,所以干脆利落的选择了电子稿。如果是手写,坚持不了两天,就铁定甩手不干。当然,更深的原因无外乎是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人在用,所以放心大胆的将自己的心情放了上来。像是寻求宝藏的孩子终于寻到了财物,码字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油然而生。
我就这样,慢慢的走出了那个迷惘的时期,慢慢地找准了自己的方向。那个时候觉得改变真的很难,但是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向前迈了小小的一步。
我们每个人都会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改变,真的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