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的一个夜里,在纽约皇后区的一条街道上,一位20多岁的姑娘凯瑟琳·吉诺维斯在下班回家途中被杀害。谋杀不是小事,可在纽约这样的城市里,吉诺维斯事件只能出现在《纽约时报》上小小的角落里,但因为记者无意间发现的案件内情而引起了当时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
原来在案件发生时凯瑟琳并不是无声息,一下子就死掉的,她遭受了袭击者长达35分钟的攻击,期间她大喊救命,攻击过程中弄出很大声响,最后袭击者的刀子夺走了她的生命,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大街上,当时有38名邻居从公寓的窗户里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直到凯瑟琳死后,才有一个目击者报警。
这是《影响力》书中,作者给出的一个真实案例,也许这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当事者遭受苦难,吃瓜群众冷漠围观的案例常常出现在新闻里,甚至在我们身边。难道这个社会真的变得越来越麻木冷漠,让人失望?当社会舆论都以“都市冷漠”来作定义时,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反而是只有少数人旁观时,受害者更容易获救。原因有二,第一,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时,单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第二,人们在不明所以的时候,很自然的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当下的情况,所以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就并不显得十分紧急了。
这引出了《影响力》书中介绍的第三个自动播放模式,也就是社会认同原理。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而且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倒在巷子里的男人,是心脏病发作?还是只是喝醉酒?隔壁的喧闹,是恶性的暴力斗殴事件?还是夫妻的吵闹?外人是否有必要干涉,到底发生了些什么,碰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人们自然地会根据周围其他人的行动加以判断,并且因为有别人的存在而降低了个体的责任意识。
明白了社会认同原理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如果在众多围观者中遭遇紧急情况的是我们自己该怎么办?别着急,既然知道了这个原理的本质,那我们也可以寻找其破解之道。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情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要尽可能精确的说明你需要是怎样的帮助,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判断,尤其是在人群中。“救命”,“我受伤了,需要帮忙”,“请拨打报警电话”,果断的判断形势,讲出需求,甚至在人群中直接指向某人,请求其执行,获救的概率会大幅提升。
心理学原理不仅教我们去理解行为背后的隐秘,也教会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