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未完待续,就要表白#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近年来,虽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完善,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打车也成为市民出行的惯性选择之一。与此同时,在传统出租车行业无法满足广大市民需求的情况下,网约车跳了出来,弥补了这个空白的巨大市场,打破了传统出租车拒载、绕路、车况差等霸道局面。
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一个新兴行业在兴起的同时必然会逐渐暴露其便利之下固有的弊端。网约车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业界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其折扣减少,黑司机等负面新闻频出,甚有传统出租车为抵制滴滴等打车软件在高考期间进行大规模罢工,网约车陷入了褒贬两极化的尴尬境地,其合法化势在必行。
今年,网约车市场悄然巨变,早在7月28日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网约车市场的合法化。网约车方便了千万人的出行,合法化后受到政府的管控属于理性回归,然而在十一假期后出台的以北京、上海为首的网约车车牌本地化、网约车司机本土化新政草案,却引来多方争议。新政对户籍、排量、牌照等限制,无形中抬高了网约车的门槛准入标准,成为了一种变相的数量监控,意味着或许只有中高端车辆才能在网约车市场生存,这也违背了网约车共享经济初衷。
调查显示,近三个月内,滴滴打车等软件订单骤降至原有一半,网约车合规率低,符合新政的车辆仅有5%-10%,在严苛的新政施压下,可用车辆不足,车辆费用上升,网约车在成本上升的同时面临巨大的用车缺口,滴滴等打车软件在过于规范化的市场上似乎举步维艰,其估值或许将要跳水。但滴滴仅作为一个信息中介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冲击远不及其依赖的租赁公司来的大。传统的租赁公司借助网络平台将车辆资源共享,而新政的发布意味着绝大部分车辆将被淘汰出网约车市场,车辆供给率大幅下降,直接导致其出行效率下降,在车费上升的情况下,网约车似乎失去了相对优势。而在新政冲击下突然萎靡的网约车市场,尚未改革的大部分租赁公司已然难以生存,却也难回传统市场。未来融不进,过去退不回,网约车的依赖主体如此尴尬,网约车又将何去何从?这一曾经颇受市民青睐的新兴行业是否会如昙花一现就此死亡?
管控过严的新政对于网约车而言似乎是“灭顶之灾”,但新规尚未落地,发布征求意见稿证明仍有博弈空间,即使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受到压力,但网约车在二三线城市的布局较为稳固,市场仍旧强大。推而及之,任何新兴行业必将经历如涅槃般的浴火重生,只有网约车管理的不断规范化,才能真正使这个新兴的领域在不断修正补足自身的过程中逐渐与自由市场相契合,网约车才能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