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打扑克吗,水平怎么样?
如果不会或者水平一般,书单君建议你可以在过年时练一练,因为扑克牌里可能藏着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人生决策的秘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就来自一位扑克高手:《对赌》。
这是一本可以帮你重构思维系统,在信息不足时也能做出高明决策的书。
作者安妮·杜克是德州扑克界一名职业传奇女牌手,也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世界扑克系列赛冠军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全国单挑扑克冠军赛冠军的女性选手。
到2012年退役时,她已经赢得了一条世界扑克系列赛金手链,以及400多万美元的比赛奖金。
职业扑克手就是职业决策者。在信息不足时,扑克手需要在两分钟内做出20个决策,本质上像一场又一场的决策实验。
安妮将这种打扑克的思路整合到了日常生活中。
她认为,人生要像打牌一样,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打法”或“系统”,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才能无往而不胜。
1. “赚一点就跑”或“亏一点就割肉”
中国一直有成王败寇的说法,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但在安妮看来,想要取得长久的成功,必须建立起一套决策系统。
相较于结果,过程更重要。
如果凡事只看结果,并且依据结果修正自己的系统,那就等于没有系统,时间久了一定会失败。
书单君很赞同作者的这一看法。
凑巧,书单君认识一个在2017年前半年进入币圈的人,姑且叫他老王吧。他的经历,完美地诠释了安妮的思想。
大家都知道,2017年是币圈牛市的尾巴。从那之后,各种币的价格一泻千里,甚至归零。
老王在2017年上半年进场。在朋友的指点下,他买了一堆各种各样的币。
朋友还特地嘱咐他:买了就放在那,半年后再出手,其间不要管,也不要看,权当账户不存在。
老王如果听了这些建议,持币到2017年年底,收益少说也可以翻十几倍。
但买了币以后,老王就开始坐立不安,每天必须要打开账户看个十遍八遍。
问题是,不管是比特币还是空气币,它们涨跌起来都迅猛无比。
于是,老王整天吃不好睡不香,时常半夜三更惊醒,爬起来盯盘。
如果账面浮盈,他就还能睡着;如果账面浮亏,那他就彻底失眠了,非得一直盯着盘,直到账面再转为浮盈才罢休。
虽然他也清楚,盯盘没什么用,市场规律又不会以他个人意志为转移。但那个时候,朋友的忠告已经渐渐被他忘了。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老王实在忍受不了,全部平了仓。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自己的决策系统,行动完全被结果所支配的案例。
《对赌》中也拿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举了个例子。
下图是哈撒韦公司1964—2016年的股价走势情况。可以看出,在这50多年间,该公司的股票组合一直是稳步上涨的。
但如果把时间拉近,就会发现,该公司股价走势并不总是稳中向好的。
下图是2017年1月下旬某日的股价波动情况。可以看出,股价在一天之内上蹿下跳,完全预测不出未来走势。
下图是哈撒韦公司的股票组合在2008年9月-2009年3月间的走势。你会发现,其走势和50年大趋势图完全相反,一直在下行。
结论是:巴菲特一直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不变,不会因为一时的浮盈或浮亏就调整战略。
结果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无比正确:在过去50多年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组合,远远跑赢了大盘。
面对瞬间的上涨或下跌,我们的情绪反应会被放大,决策也会变得专注于消除负面情绪,而非实现长期收益,“赚一点就跑”或“亏一点就割肉”。
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用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试想一下,如果巴菲特在过去50年里坚持做空美国股市,绝不动摇,那么他如今会怎么样呢?
他不仅不会成为股神,而且说不定正游荡在纽约某条大街上要饭呢。
2. 没有自己的决策系统,这人也就废了
在生活中,书单君发现,社会上真正混得好的人,从来都很谦虚。
这种谦虚不是装出来的,它的本质是出于一种对世界这个混沌系统的敬畏感。
他们清楚,没有什么事是一定的,任何事都存在概率,而不是百分百地非此即彼。
但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是无常的,不可预知。
这背后的心理原因很简单:承认世界无常,会让我们有不安全感。
因此,人们就会倾向于给自己建构一套线性的思维模式。
比如说,只要早上7点准时吃饭,就不会得胃癌;只要每天背100个单词,就能学好英语;只要做了A,就会得到B,等等。
这种思维模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身上特别典型。
那个年代,大家普遍都很穷,只要考上大学,农村人也能鲤鱼跳龙门,得到一纸城市户口,甚至高居庙堂为官。
在身边如此多的成功经验的刺激下,他们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只要好好读书,考出高分,就能改变命运。
这种信仰也催生了不少“金句”。例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吊诡的是,很多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连基本的学科应用都搞不明白。
事实证明,市场变化太快了,早就超出了线性公式所能解决的范畴。
书单君当然不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书单君反对的,是“读书—高分—工作—改变命运”这样的线性思维。
因为现实非常复杂,以上四个环节中的任何一环,都有可能突然断裂。
正确的思维模式,应该是不断摄入大量信息,将1+1=2的等式,变成一个依靠统计学总结出规律的线性回归方程。
比如说,在岗位和专业的选择上,除了考试得高分,我们还应该考虑如下几点。
1.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
2.AI的出现会取代哪些岗位?
3.我本人的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局限在哪些方面?
4.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格局会是怎样?
5.我所在的这家公司,融资情况怎么样?在行业中处在什么位置?
6.我本人的技能组合在公司里是不可替代的吗?
……
这些问题,大部分人是没有考虑过的。
即便考虑过,也没有往深了想,因为他们习惯性地认为,只要努力、吃苦,就一定会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
抱着这样的思维模式,大概率既不会升职,也不会加薪,而是成为一个人见人厌的牢骚满腹的人。
[文末有一个专业测评,帮助你了解自己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对赌》中就这种思维方式给出了一个名词,叫“自利性偏差”。
有“自利性偏差”的人认为:如果这件事我没做好,那肯定是因为不可控的、别人的或者意外的缘故;如果这件事我做成功了,那肯定是因为我水平高。
据统计,在所有的交通事故记录中,75%的司机都指责是别人犯了错;如果事故至少涉及到两辆车,那么91%的司机都认为是对方犯错;哪怕事故中只有一辆车,也有37%的司机能找到别人身上的原因。
“自利性偏差”几乎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认知偏差,每个人都活在对自己的某种顽固信任里。
这种态度能让自己活得更加舒心,但绝对无助于进步。
2017年,一档名为《心理访谈》的节目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名叫范成金的女大学生,毕业十年了,却还在家啃老。
眼看女儿天天宅在家里不工作,年近70的父母十分着急,可是只要一谈这个事,女儿就急眼。
范成金不工作的理由一大堆:身体情况不允许,岗位没跟个人发展结合,有心理问题,一跟陌生人说话就紧张,等等。
她还说,我之所以不出去工作,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
从小到大,父母不管她做什么都否定她。久而久之,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压抑。最后她得出结论:她之所以啃老,都是家人害的。
范成金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受挫后引发的自利性偏差。
面对挫折,她首先想的不是吸收更多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而是责怪他人,呆在舒适区不动。久而久之,这人也就废了。
3. 从好习惯开始
那么,应该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决策系统呢?
《对赌》里列举了一些要点,来教你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决策系统。
首先,不要轻易否定外界信息。
庸人最经常干的事情,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作出一副“我不听,我不看”的架势,来面对周围的一切。
如果我们对传递信息的人持否定态度,就会拒绝倾听他们提供的任何内容,并因此错过很多学习机会。
反过来,如果我们对其持肯定态度的话,就很可能接受一堆未经核实的错误信息,这是两个常见的极端。都不可取。
正确的思维模式是,当一个人提出与自己相反的观点时,先别急着否定他。相对于真理,面子根本不重要。
正确的态度,是要同他探讨,为什么他会这么想?依据是什么?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经验主义,还是逻辑推断?
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就要善于利用资料来进行判断。维基百科、谷歌学术,以及相关书籍,都是绝好的信息来源。
其次,学会反向思考。
大多数人想要达到一个目标时,往往会采用前瞻的思维模式。
比如说,2019年元旦前夕,许多人一看新年将至,纷纷立了一堆flag,要早睡早起,要健身,要学英语,要每天跑步。
但凡列了这些flag,并且发在朋友圈里的人,九成以上都会在悄无声息中失败,然后默默把自己发过的朋友圈删掉。
原因很简单。这些立下flag的人,只知道自己要这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内在驱动力也是不够的。
但你要是反过来思考这件事,情况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如果你觉得自己身材不好,想要通过健身来做一些改变。
那么你不妨想象一下自己已经有了坚毅的下巴和六块腹肌,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吸引到异性。
这时候你再进行复盘:我成为这个样子,中间一共经历了多少波折和挑战。
这种思维方式,就相当于在大脑中描出了一副折线图,有起点,有终点,每一个节点上都有一个具体的图景。
就预见性思维而言,站在终点向后看,比从起点向前看更加有效。
第三,加入一个团体。
每个人的生活和见解都是有局限性的,要加入一个团体,时不时有人向你提出意见,才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并及时修正自己的偏见。
举个例子,在编剧圈中,“独狼”式编剧成功的概率相当低,主要原因是没有人能够及时提出意见。
要知道,剧本一环扣一环。一个场景歪掉,就会引发连锁影响。
而且,大多数编剧并没有什么生活和工作经历,每天的生活也单调无比:关在房子里写写写,写不出来了就抽根烟。没有新的生活体验输入,难免在错误的路上越滑越远。
编剧讨论会存在的意义,就是及时纠偏,探讨出正确的方向和结构。
选公司也是一样。
如果你应聘的岗位对创意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比如说文案、策划、记者、新媒体运营等,那么有两点必须注意:一定要去行业中的头部公司;好好观察自己的直属上司的性格。
如果你的直属上司是一个蛮不讲理,随时都要通过下属的认同找存在感的人,那么你就要三思了。因为他很可能成为你进步的阻碍。
同样,如果你的上司真的很牛,并且是的确经过了市场验证的那种牛,那么恭喜你遇上了好老师。
✎ ✎ ✎
读完《对赌》,有些“书米”可能感觉这本书比较理性。
这是因为,作者安妮·杜克本身是一个职业扑克手。
扑克牌游戏本质上就是博弈论的复杂变种,因此,这本书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许多博弈论的元素。
对赌思维的养成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它必须从一个审慎的过程开始。这给外人带来的观感就是:此人多疑少决,做什么都不干脆。
但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一说。只有攻克难关,才会成功。
电影《黑客帝国》中,当尼奥与墨菲斯见面时,尼奥要求墨菲斯告诉他“母体”是什么。
墨菲斯拿出两颗药丸,一颗蓝色,一颗红色:“吃下蓝色药丸,我们的会面就此结束。你会在自己的床上醒来。如果选择红色药丸,你就会了解到母体的真相。”
尼奥选择了红药丸。于是他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并最终打败了奴役人类的机器。
养成对赌思维,就意味着从舒适区中走出来,将旧的线性思维习惯抛弃掉。
这说来容易,但做到却很难。年纪越大,越是如此。毕竟,谁愿意承认自己的前半生都一直遵循着错误的思维模式呢?
一旦我们开始勇敢地选择正视自己的大脑,就相当于坚定不移地吞下那颗红色药丸。
开始是痛苦的,即便是安妮·杜克这样的职业高手,也自称难免陷入自利性偏差的陷阱。
只有走出线性思维的舒适区,才能通向长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