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收获】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好故事应该是在特定环境中特定的人物之间发生特别的事情,引人入胜,引人深思。
【读书记录】今天本来想写读写特训营的第二个主题"读书的时光"。但是真的是计划不如变化,临时收到通知,晚上8:00要在钉钉开会。开了两个多小时的会,已经没有重新构思的精力。打算推迟到明天早上的时间段来写。
先把最近跟着学生共读的高尔基的《童年》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
高尔基在小说里说"过了很久我才明白,由于生活的贫穷困苦,俄罗斯人大抵都像小孩子似的喜欢拿忧伤来逗乐,拿它来玩弄,不因做不幸的人而羞愧。
在无穷无尽的工作日里,忧伤就是节日,闹火灾,就是逗乐;在一无所有的脸上,连伤痕也是点缀……"
小时候读过《童年》,那是爸爸买来的黑白的小人书。印象已经模糊,只是觉得画面灰暗、环境混乱,人物形象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班上的学生在写这篇习作的读后感,都贴标签似的介绍其中的人物形象。外祖母的慈爱善良、勤劳温柔;外祖父的粗暴自私野蛮;两个舅舅的愚蠢自私;小茨冈的善良能干⋯比如,对于阿辽沙来说,外祖母就像是一道光,是上帝派来守护他的天使,是他希望的源泉。
又像父亲病逝,寄宿在外祖父家里,像孤儿一样,远离母亲,家中两个舅舅因为吵着分家而时不时自相残杀,外祖父脾气暴躁喜欢暴力教训犯错的孩子,老仆人时常被可怜地捉弄,家中身为养子的茨冈被舅舅们蓄意欺弄致死,生活在这样的地狱一样的家庭中,只有温和的、慈爱的、乐观的外祖母能带给他温暖和爱。
很少有孩子写的读后感能够从这么多的习作里面脱颖而出。究竟原因:生活在当代的孩子们,应该是很难想象高尔基的孩童时代了。
而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如今再次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有很多的共鸣,很多的同样的感受。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人们整体呈现出来那种状态,非常的相似。在肚子都吃不饱的时候,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以及精神的追求是远远不可能像经济发达了所达到那种文明优雅高雅,甚至是善良美好。
物质匮乏时代的人们整体表现出来的都是暴躁易怒抱怨或者是无比的忍受忍耐。还有就是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沾便宜、偷窃等行为。
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小时候,我的身边,就是有很多跟高尔基的外祖父外祖母舅舅小茨冈相似的人物、做出相似的行为。
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自己真切的想法。要认真的去品读。
这本小说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去看,我看到了自己以前没有读出来的一些感受,再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也先看了其他人的评价,脸谱化地评价。
外祖父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是高尔基在《童年》这本小说中刻画得非常真实鲜明鲜活的形象。他一方面冷酷自私粗暴野蛮,另外一方面又非常的聪明能干,甚至是有远见。因为他的能干所以全家以前过上了比较优越的生活。开了染坊,还有好几处房产。但是也正因为他的性格缺陷,因为他的出生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他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简单粗暴,也导致了给我他们这个家庭悲剧埋下了种子。
苦难的生活,会让人们忽略很多东西,比如美德,善念,良知。但是对于小孩子而言,在苦难的生活里,一点点的美好,都显得弥足珍贵。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童年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高尔基用阿辽沙的视角,描述了自己童年的时光。压抑,恐惧,慌乱,孩子心中的的叛逆和爱,全都展示在我们面前。童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小心翼翼地收拾好童年的时光,在某些个瞬间回味珍藏的记忆,或者,只好用一生的时光去治愈童年。
【齐帆齐第8期写作营】第6篇,1484字,累计9649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