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一看到晨读的标题里带着“职场”“公司”“商业”这种字眼,我就一阵心塞:我一个护士自打毕业那天起就没接触过“公司”“企业”这种东西,我们那个其乐融融的科室勉强能算作“职场”?再一看书的标题《重新定义公司》,几乎要心梗了,我都没在公司里工作过,我还“重新定义”呢…… 但是为了日更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哎哟嘿~我好像也悟到了点什么?
选择行业比选择公司更重要
我对不起美丽善良的白衣天使们,我当初选了护理,就是因为一好找工作、二好移民,我对这行,真的没啥热爱。我经常抱怨工作又累又脏,每天下了班都是腰酸背痛,然而如果我离开现在这个老年病房,转去别的科,甚至换个地方,就能开心么?并不能。换去外科我嫌术后护理麻烦,养老院虽然清闲但是涉及人事斗争我又太怂,中介的工作收入不稳定,想去医药公司文凭又不够。说白了,就是没有心干这行,换哪儿去都没用,只要是在护理这行里面,我就干不开心。当初选护理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一心就想转行。
规划你的职业
护理这行其实并不会式微,除了行业本身的新旧更替,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肯定会增加对护理人员需求。说实话,我宁愿相信未来十年二十年内AI能取代翻译,我也不信AI能取代护士。但是我还是愿意义无反顾的转行做翻译,一个是因为我对翻译更有兴趣,另一个是因为觉得做翻译将来有更多发展。
护士出国培训,这个国内已经有不少了,只是对于护士的英语培训大部分都局限于国内。国内教英语的套路大家心里都门清,我在澳洲见过不少在国内接受过英语培训的前护士,上学的时候还是听课全靠问别人,小组讨论不敢出声。再加上澳洲本身是个移民国家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对外籍护士的需求不会减弱的。
还有,我现在虽然把目标放在口译上,但是也考虑过人工智能对口译的影响,毕竟我可不想辛辛苦苦念了硕士转了行,结果十年之后就被AI挤走。我是觉得笔译,尤其是文学方面的笔译,是很难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文学翻译除了最基本的“信达雅”,更是需要译者有自己文学功底,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小说可以有很多版译本,就看读者喜好哪一口。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准确地翻译出字面的意思,但是文字本身暗涵的深层意义、遣词造句的优美,我不觉得AI可以完整的表达出来。
保持阅读的习惯
感谢小灶群,让我把读书和写作两个被抛弃已久的爱好又重新捡了回来。单说为了做翻译,要读的书就很多,为了夯实基础买了几本语法书,为了扩充词汇量买了几本牛津通识读本并且开始刷Quora代替知乎,为了补充经济金融政治方面的只是也买了一些专业书籍还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了。就算不为了做翻译,要读的书也不少,时间管理方面的、学习技巧方面的、思维逻辑训练的……
练好“电梯演讲”
这个,大概,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吧…… 我这种脑子里面经常一锅粥、要不就是脑洞乱开的人,真的很难做到。目前唯一觉得有用的技巧就是在心里一遍遍默念自己的目的,时时刻刻记住目的,强迫自己每说一句话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
和比你聪明的人共事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今天小灶群的话题是青春,我想了想,发现自己的青春真的是乏善可陈。尤其是来了澳洲之后,人家的留学生活丰富多彩,我的留学生活却只剩下宅宅宅。
可能是因为心底深处的自卑,以前我在和人交往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去更多接触那些不如我的人,总是觉得跟他们相比我还是不错的。其实我也和优秀的姑娘玩过一阵儿,湖南妹子,性格豪爽的大姐头,本科开始就给同学补课的学霸,喜欢化妆,讲究穿搭,隔三差五就召集人马或是唱K或是去郊外远足。本来我们玩得挺好的,大概是因为她真的很优秀很耀眼,我就产生了自卑感,还借口嫌人家吵,觉得学金融的和我学护理的没共同话题,就渐渐疏远了。
这两年大概是因为快30岁了,整个人突然惊醒,环顾四周,越发觉得自己差的太远。以前总觉得和身边的同事过得一样就好,可是人家是已经成家立业的人了,我要和四五十岁的人一个活法吗?所以迫不及待抓住小灶群这根稻草,这是我能想到最快的增长见识的方法。我那些想读又读不完的书单都是来了小灶群以后一点点积累出来的,那些我将来想要做的工作也都是来了小灶群以后才有的想法。谢谢小灶群。
又想起来昨天看的TED演讲,说人的一生之中20岁到30岁时间是多么至关重要、不可以挥霍,一想到我都浪费了多么宝贵的时光,心里真的是抑郁啊……
感兴趣请戳此链接
https://www.ted.com/talks/meg_jay_why_30_is_not_the_new_20/transcript?language=zh-cn
如果被墙,请百度”为什么30岁不是新的20岁“TED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