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
作者:明.袁宏道 译析:石宏博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北京)燕地寒冷,每年二月花朝节过后,残存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飞沙走砾。我困拘在一室之中,显得很局促(难受,手足无措),想出去,很难。每次顶风快速行走,却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了满井(风景区)。高大的柳树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这儿空旷开阔,觉得我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鹄)。这时河上的薄冰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被擦过一样;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开来,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远看像兽颈上绒毛的麦苗,高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空着手走路也会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有这样的春天。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了吧。而且满井这地方正好接近我的住处,我的郊游打算从这里开始,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注: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燕地: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和:暖和。
偕:一同;一起。
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鹄(hú):天鹅。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靧,洗脸;掠,梳掠。
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本句省略介词于,即“披于风”。
鬣(liè):鬣,兽颈上的毛。
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泉,这里指汲泉水;茗,这里指煮茶;罍,这里指端着酒杯;蹇,这里指骑驴。这里全是名词作动词用。
浃(jiā):湿透。
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毛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夫(fú):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
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古同“隳”,坏、耽误。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恶(wū)能:怎能。恶,怎么。
纪:通“记”,记录。
析:这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透露着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对早春二月的欣赏和赞美。
从用笔来看,本文写景,大约分出三个层次。
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苗之美,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一大层次。
从游人着笔,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异是一幅郊原春游图。他们既领略着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二大层次。
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作者以画工的手段、诗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写活了。着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构成了春光描写的第三大层次。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描写,得出一个审美结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这几句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对照,可以感到作者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领略到初春的气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心头的郁闷荒寒到这时便为之一扫。另外这与前面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景象,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这是作者郊游满井的结论。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是中国人最朴素,最深沉的欣赏与向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积雪融,风雷动,一切都是最好的模样。人们欣赏,人们劳作,不曾辜负这样美好的春天。
说点题外话,我居住的这个地方叫长春。长春这个词,我在史籍上最早见到的(无论动词还是名词,或者是地名还是人名),是一本叫《长春真人西游记》的书,“长春真人”指的是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西游记是说他穿越当时的草原大漠,向西去见当时西征的成吉思汗。这本书是他当时随行的弟子一一李志常所写就的,记录了一路上的见闻与风土人情。
成吉思汗与长春子一一丘处机的会面,一般以正面评价为主。铁木真想延年益寿,丘处机则借机向他劝言,不要乱杀无辜。两人各有所需,相处一年也颇有相得之意。
话说回来,长春这个地方的春天不算很长,但要是把整个夏天(气温不高,颇为凉爽)都算进来的话,那春天就很长了。总的来说,这个地名有着一种美好的寄托,旦使春天常在,颇有些圆梦的味道。其实,春天在与不在,走与不走,在真正懂它的人的心里面,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心里懂得世间的美好,这世界的美好,犹如春天,便常驻心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