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0年8月19日出生于临江六道沟大杨树村七队,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几乎没进过学校。
我一岁许,我们举家迁到新房子虎洞沟村畜牧场。
读小学后,在青山绿水间,我从母亲手中接过从鸡屁股里挤出的钱,订阅了《儿童文学》。至今,书中描摹的一棵奇异的瓜还根深蒂固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日后,从邻居收音机里听来的《岳飞传》、《夜幕下的哈尔滨》、《白牡丹》等成为我最初的文学课程。
1983年读到初中时,马洪老师要求我们写日记,虽然写得马虎,但自此似乎不曾长时间停顿,断断续续地一直记到了今天。
1986年秋季,我跟随父亲第一次乘坐火车抵达浑江,开始了我懵懂而躁动的青春生活。那时痴迷集邮,不曾认真学习,但课外书却占领了我的课余时间,从风靡一时的汪国真,到抒情王子徐志摩,从眼光犀利的鲁迅,到调侃势时弊的柏杨……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空虚的内心世界渐渐丰盈起来。
幽默睿智的迟建边老师,敦实质朴的宋修义等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毕业后,杂七杂八的一箱子书,连同我记录生活的本子,一起运回家乡,日后又追随我至今。
1990年8月,在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之后,我分配到长白县金华乡中学,一脚扎到这方土地中,近三十年不曾离开。
当时适值一位语文教师调到县城学校,我就阴差阳错地走上了语文教学的岗位。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人生的大幸。
哪里懂语文教学?一本书,一本教案,似乎也应付了一个阶段。当我逐渐厌烦了自己的课程时,我开始搜索国内顶尖的语文教学高手,“南钱北魏”闯入我的视野:钱梦龙,魏书生。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让我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有个思想体系,而魏书生先生的民主管理、科学策略则让我越发认识到引发人的内在动力的重要性。
自此,语文教学界的大咖们,于漪,宁鸿彬,赵谦翔,窦桂梅,李希贵等,一个个走进我的世界。近三十年来,我虽然蜗居乡野,但我始终觉得和大师在一起,他们不但给我营养,而且给我激励。
当我循着名家成长的道路不断搜寻足迹的时候,我走向了更宽阔的阅读领域,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亚当.斯密,松下幸之助……,曾经的,当下的,人类最高智慧的承载者,他们用毕生的心血写就的书籍,成为我案头的必备书籍。
于是,呈现在我眼前的不仅是几本语文教材,而是一个日益辽阔的世界。
为了让孩子体味美丽而多元的生活,我带领孩子走出教室,去倾听大自然的风雨,捡拾季节的叶脉,寻找失去的记忆:我们曾经一起攀爬最为险峻的悬崖,居高而眺,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我们曾经于落日的午后,一起在校园的树荫下,默默地捧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也曾在鸭绿江畔高声诵读我们得意的诗词歌赋,让万千风骚在心头涌动;我们更多地把写作课程带到课外,蓝天是背景,大地是座椅,我和孩子们笔走龙蛇,用心吟唱生命之歌;……
最近,我刚刚陪着九年级的孩子欣赏了经典之作,《音乐之声》和《威尼斯商人》,孩子们领略的何止仅是戏剧的美?
即使学习最普通的说明文或科普小品文,我也会遍寻典籍,找到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待到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品评文章时,适时地向他们推荐。于是,“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成为现实,薄薄的教材也成为我们向外瞭望世界的窗口。浸在无边的典籍中,孩子哪里觉得语文枯燥?哪里觉得语文单薄?
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时而把书读薄,时而把书读厚,万千滋味自在心头。
“阅读是写作的同谋”,我始终没有停下和孩子共享文字的步伐。我曾经带领两个同事,用刻版编印孩子的作品,当散着油墨香的校刊《尖尖》走进孩子的眼帘时,满手,满脸的油墨成了我们最好的化妆。昔日的两个同事,如今,一个当了校长,另一个成了我们县的语文教研员,此路可堪回首?
为了鼓励孩子写作,以此磨砺他们的意志,我不但常常和他们分享我所写的文字,而且允许孩子以自选日记字数的方式阶段性地向自己发起挑战。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不断超越时,他们收获的哪里仅是文字?
到了假日的时候,我鼓励孩子以绘本的形式记录假期故事,让提升文学修养的路变得斑斓多姿。
我不断改进着作文评改,从最初的面批面改,逐渐过渡到今天的四评法:自评,互评,师评,展评,从而让孩子全程参与作文评改历程,自主、合作、探究,也就在其间无声滋长。
为了找到优秀的同龄人,我带领孩子一起参加《语文报》组织的暑假大看台活动,读报,答题,写作。我们连续多年参与这个全国性的赛事,很多孩子获得的不仅是学识,还有窥望外部世界的雄心。
随着时日的流逝,文字也逐渐成为孩子自觉的需要。我的卷柜中,收藏着很多孩子写的日记,一个女孩在毕业前夕特意将自己写的一本日记体长篇小说交给我作为纪念。
这些记录着孩子行程和思考的文字,将是我永远的宝藏。
当人生逐渐厚重的时候,我渐渐地从教参中摆脱出来,不再依赖所谓的权威资料,而是采取素读文本
的方式去研究接触的文本,我通常要做到三读: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读悟生命。素读文本,让我走向了独特思维和多元思考的道路,眼前呈现出的是广博的天地。
在经历了十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之后,2001年秋季我走上了教导处副主任的岗位,后来又通过竞聘于2009年4月走上了校长的岗位。无论岗位发生什么变化,我始终站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以自己是一个语文教师而骄傲。
担任教导处副主任间,我曾经在时任县语文教研员王海燕老师的鼓励下到白山参加教学新秀评比,后来有幸代表白山市到省里参加第八届语文教学新秀评比并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长白县全力推进“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时,我反复摩挲,给全县的语文教师上了作文教学示范课;在县教育局开展的三轮校长听评课综合素质大赛中,我两次荣获第一名,在校长视频公开课评比活动中荣获第一名。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摸索总结出了“四学法”,即:定学(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相结合,确定目标,),研学(通过解读文本获取资讯,提升素养),导学(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拓展的领域,上下勾连),验学(采取片段训练或文本拓展等形式,当堂反馈)。四学法不单适合于语文教学,也适合其他学科,后来在全校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担任校长后,我以自身的成长启迪教师,在阅读与记录中才能更好地超越自己,于是我们要求教师每周交一篇随笔,由我批改,不觉也有八年时间了。
2014年,我倡议着手建设一所坐落于图书馆里的“悦读校园”,以悦读带动学校向内涵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唐仁武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均衡发展中心黄坚主任,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四川成都社会科学院查有梁院士,抚松外国语学校丛树森校长等许多爱心人士给我们以莫大的支持。从全国各地募集的书籍布排于学校的公共区域,改变了师生的行走方式。2015年,《当代教育家》在校长创意栏目发表了我所写的六千字文章《建一所乡村悦读校园》,今年暑假前夕,我们又举办了首届“美丽悦读,智慧成长”悦读营活动,我们借助这些方式推动区域悦读活动的开展,从而将我们的教育教学引向纵深发展。
近三十年来,我不但努力实践,还利用闲暇时间,笔耕不辍,在各种报刊、微信平台等发布文章近三百篇,先后获得吉林省科研骨干校长,吉林省教育学会先进个人,吉林省师德标兵,吉林省乡村少年宫项目优秀负责人等荣誉,2016年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吸纳为专家组成员。
做一个教育领域的作家,这是我一生的梦。我将一如既往,欢欣地载着文字飞翔,不单影响孩子,也影响周边的人们,给养育我的这个世界留下最美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