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读者在后台向我提问:“老师,为什么我的学生语法还行,口语却那么差?”这不是个个例,问我这个问题的还真不少,不过一般问题都太过宽泛,一时也不好回答,我就让她再仔细描述一下学生的情况。
她的反馈是班里的学生比较注重语法结构,会问的很仔细,等搞清楚了语法怎么用就花了很长的时间。然后把书上的改错、填空、替换等练习在课堂上完成,完成的质量也不错。学生都比较害羞,说的不多,但是好像做题做得还行,老师觉得他们还是懂的,就没很在意。后来有一次课下聊天,学生想给她介绍一样东西,却怎么也说不清楚,她才惊觉快中级水平的学生,口语竟然那么糟糕。
读到这里,我心里其实已经做出了判断:
①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②还是在学生那儿找问题,没在自己这里找问题
什么叫“班里的学生比较注重语法结构”?学生的需求当然要考虑,但是这个课堂还轮不到他们来做主呢,否则还需要专业的老师做什么,他们自学就好嘛。学习的重点,课堂的编排都是老师的职责,应该好好设计并执行。
教育里有一句经典的话——“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那我现在也要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一点偷换概念了,其实我指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风格、水平,都会直接反应在你的学生学习的成果上。如果不是智力的因素,学生学得不好,老师首先要从自身的教学中去找到问题。
但是我并没有马上给她指出问题,而是让她给我举一个最近教学的例子,说说她是怎么教的。于是她就说了一下她最近教的关联词“只要……就……”。先是读生词,挑出重点的词语就是该关联词,进行例句的讲解,然后答疑,看看学生明不明白,读书后的例句,完成课后的填空练习。
我回复她,你说你的学生不太愿意说,口语不好,可是你自己回顾一下教学的过程,教这个关联词的时候,你给他们说的机会了吗?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有没有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很熟悉?这名老师的课基本就是我们初高中英语学习方式的复制,最终培养出的就是应试者。所以,她的学生考试能力、做题能力不弱,口语却成了“哑巴中文”。
虽然我很犀利,不过我还是很愿意帮助这个老师去改进的。围绕这个教学内容,我给她的几个建议是:
A先从语言本身出发,考虑什么情况下,中国人会说“只要……就……”。通过例句我们可以知道,多是在讲主客观条件的时候会用到,比如:只要你愿意付钱,我就给你打工。
B根据这个语言使用的背景去思考设计相应的练习。比如两个人在买卖东西讲价;比如妈妈在劝孩子做作业;比如两名同屋在商量谁打扫房间……那就可以做一个角色扮演的练习了。
C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一系列的讲解、练习,学生已经对这个关联词有了感觉,可以让他们回想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他们会想要用“只要……就”去表达的,可以做一下头脑风暴。
D书上的练习可以留成回家作业,也可以拿来作为口语练习的素材。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借由这个小小的案例,给大家一些教学上的启发。如果你也有教学上的困扰,也欢迎来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