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美国学生其实不轻松
38.美国初中的特点
我曾有个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要独立和成熟得多?儿子上初中后,我找到了答案。除了社会文化的影响,美国中学提供的训练是一大因素。在课程安排上,美国初中开始与大学接轨,而高中就成了缩小版的大学。
美国初中是两年制,开始实行走班制,学生没有固定教室,学校也没有了班级的概念。在教学楼的走廊旁,学生有自己的专用柜,用于存放课本及学习用品。下课铃一响,大家目中无人地往教室外拥,有时得去专用柜拿课本或学习用品,再摩肩接踵地赶下一堂课。
也许是由于课程安排不过来,也许是不想让学生有惹事的时间,学校只留给学生几分钟更换教室。有一学期,儿子的前后两堂课在教学楼两头,相距较远。开学后没几天,他已经迟到了两次。为了避免再迟到,他不得不每次小跑着去赶那堂课。
儿子一次正在赶路,意外地被校长迎面撞见。校长笑嘻嘻把他拦下,慢条斯理讲了一通“不可以在走廊跑步”的校规。谢过校长的提醒,儿子继续上路,却发现走道几乎是空荡荡的。眼看又要迟到,他把校长刚才的教导抛到了九霄云外,继续小跑了起来。刚踏进教室,上课铃响了。还好老师大度,没和他计较。
在儿子上的那所初中,学校气氛比较轻松活跃。上课时,老师不那么强调课堂纪律,没有先举手再提问的要求,学生也常常可以在课堂上走动。到了期末,学校也没有特别紧张的气氛。在每课的学期成绩中,期末考占的分量极其有限。学科的成绩通常由学期的综合表现而定,如作业、报告、随堂小测验、期中和期末考等成绩。如果学生平时的成绩良好,许多课就直接免了期末考试。对儿子来说,期末大考那几天是一学期最轻松的日子。
从初中起,老师开始布置长周期作业,要求学生在几星期内独立或合作完成。
在很大程度上,学校的教学方法揭示了社会的知识观。西方知识阶层尊重知识,但质疑知识的权威,一向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因而想去推翻和重建。相比之下,中国教育界敬畏知识,更敬畏知识的权威,多多少少觉得知识是静态的,所以倾向去积累与继承。
与应试教育相比,美国学生在繁多的长周期作业上耗费了大量精力,少做了许多试题,所以他们的解题能力普遍不如东方学生。但长远来看,这种慢教育给孩子提供了模拟成人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体验了发现事物规律的过程。对想上进的学生来说,他们学到了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从文中所述来看,美国的初中教育更贴近社会实际运行,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选择与参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