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文武百官上朝的场面大家一定都看过,往往皇帝在下了某个匪夷所思的指令后(比如封这个女子为后,封那个孩子为储君),左右两侧的老戏骨大臣们都会浑身一抖,随后颤颤巍巍地向身旁的大臣交流道:“这可如何是好......”
电视剧中不经推敲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但是在古代,大臣在上朝的时候真的可以随意交流吗?
那就要说说宋太祖赵匡胤了。太祖上朝时总是有大臣在悄悄私聊,而且在宋代时大臣上朝都是立着听皇帝议政的,要抓住谁在讲悄悄话还真是不容易。即使抓住了,总不能因为你上朝偷偷说话,就把你给吊着打或者直接推出去咔嚓了吧。我们“杯酒释兵权”的温和皇帝约莫是干不出这种事情的。
但是总是有叽叽喳喳的小声音还是很烦。于是太祖发明了一样东西——乌纱帽。
有资料说: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乌纱帽有两个长长的帽翅,你若想说些别人听不见的悄悄话,就得靠得很近,但是你们可是在朝堂上,带着乌纱帽还想靠近?不你扇我一耳刮子我啪唧你一脸帽翅就已经很好了!
当然,这个帽子也就朝廷上戴戴,要是每时每刻都得带着这两个大耳朵,不是妨碍大家友好发展嘛~
其实乌纱帽并不是赵匡胤发明的,带两个大翅膀的乌纱帽才是他发明的。普通的乌纱帽,早在东晋就出现了,到了南北朝,更是百姓帝皇都喜欢的物品。隋唐时,则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来显示官职的大小。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要戴乌纱帽。从此以后,乌纱帽就成了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用保住乌纱帽来形容保住官职。
最后嘛,乌纱帽就被电视剧里那种红缨帽取代了,乌纱帽的历史,就正式结束啦。